如果發現新生兒出現黃疸的情況,家長可以先進行觀察。因為每個新生兒之間存在個體差異性,並不是所有出現黃疸的新生兒都需要經過專業醫生處理。如果是生理性黃疸,則無需特殊治療;但若是病理性黃疸則需要及時就診,在醫生指導下透過日常護理、藥物治療或藍光照射等方法進行治療。
生理性黃疸
若為生理性黃疸且膽紅素水平不高時,一般不需特殊治療,可自行消退,家長不必過於擔心。建議在餵養方面注意按需哺乳,避免過度餵養而加重肝腸循環負擔,導致病情加重。同時應加強觀察,密切監測生命體徵和出入量,保證液體攝入量及水電解質平衡。
病理性黃疸
日常護理
包括增加日光浴時間、母乳餵養以及合理新增輔食等。適當增加日光浴能夠促進皮膚排洩廢物和轉化7-脫氫膽固醇為維生素D3,有助於非病理性的高間接膽紅素下降。另外,鼓勵母乳餵養,尤其是早產兒,因其腸道菌群尚未建立,配方奶中的蛋白質含量較高,容易造成消化不良,影響黃疸的排出。對於足月新生兒而言,建議出生後24小時開始餵養,每日5次左右,間隔時間為3小時以上。而對於早產兒而言,可在出生後立即給予營養物質補充,如糖、脂肪、氨基酸、電解質等,以滿足成長發育的需求。
藥物治療
可以在醫生指導下使用人血白蛋白、熊去氧熊膽酸(Ursodeoxycholic Acid)等藥物進行治療,從而達到降低血清膽紅素的目的。
藍光照射
適用於經上述措施治療效果不佳者,主要是利用波長420-470nm的特定光線透過皮膚透入體內,使血液中未結合膽紅素轉化為異構體,再由尿液排出,進而起到退黃疸的作用。
除此之外,還可採取換血療法、手術治療的方法改善相關症狀。但由於每個新生兒之間的個體差異較大,因此具體治療方法還需根據自身情況來決定,必要時也可前往醫院兒科就診並積極配合醫生進行針對性處理。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