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致新生兒黃疸的常見原因包括生理性因素和病理性因素。其中生理性因素主要包括早產兒黃疸、母乳性黃疸等;而病理性因素則有溶血性黃疸、敗血症後黃疸、膽囊疾病相關黃疸以及遺傳代謝性疾病。
生理性因素
早產兒黃疸
由於早產兒肝臟處理能力較差,容易出現高間接膽紅素血症的情況,從而引起黃疸。這種情況一般不需特殊治療,在出生後的3-5天會自行消退。
母乳性黃疸
如果新生兒在吃奶之後發生嘔吐,則可能會加重黃疸的程度,若將奶換成配方奶粉餵養即可緩解。但部分新生兒可能同時伴有腹瀉症狀,此時可遵醫囑應用調整腸道菌群類藥物進行治療,如雙歧杆菌三聯活菌散等。
病理性因素
溶血性黃疸
主要是母嬰血型不合引起的同族免疫性溶血,患兒會出現貧血、肝脾腫大或蒼白為等症狀,並且皮膚黏膜呈現黃色。針對這種情況需要及時終止妊娠,必要時採取宮內輸血法的方法進行治療。
敗血症後黃疸
當新生兒患有敗血症以後,體內產生大量的發炎因子,進而會導致組織細胞傷害,使血液中的膽紅素水平升高,引發黃疸的症狀。對此應積極給予抗生素控制感染,比如頭孢曲松(Ceftriaxone)、青黴素G(Penicillin G)等。
膽囊疾病相關黃疸
臨床上常見的膽囊疾病主要有先天性膽總管囊腫、先天性膽道閉鎖等,這些疾病均可以造成膽汁淤積,導致非結合膽紅素無法排出體外,進而會引起黃疸的發生。對於這種情況可以透過手術方法進行治療,比如膽總管囊腫切除術、肝門空腸吻合術等。
遺傳代謝性疾病
如甲狀腺功能低下、苯丙酮酸尿症、低血糖症等,均可影響到肝臟對膽紅素的代謝,進而會造成黃疸的發生。對於這種情況需要根據原發疾病選擇相應的治療方法,比如存在甲狀腺功能低下的新生兒,可在醫生指導下服用左旋甲狀腺素(Levothyroxine)等藥物進行治療。
綜上所述,雖然導致新生兒黃疸的因素有很多,但在未明確病因前家長不可擅自給其用藥。另外還要注意的是,若是黃疸比較嚴重,則還需要配合藍光照射的方法進行治療。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