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數足月兒在生後2-3天出現黃疸,5-7天消退,最長不會超過四周。早產兒常於生後3-5天出現黃疸,5-7天消退,最長可到三個月。
黃疸是由於膽紅素代謝障礙,使血液中的膽紅素水平偏高而引起的一種症狀,表現為皮膚、黏膜和鞏膜的黃染,可分為生理性黃疸和病理性黃疸兩種型別。
生理性黃疸
原因
新生兒黃疸主要是因為胎兒在母體期間需要大量的血容量來滿足自身的氧氣以及營養需求,在出生之後多餘的血漿就會滲入組織間隙當中,從而導致水腫的現象發生,通常屬於正常現象,不需要特殊處理。
治療
如果寶寶沒有其他不適的症狀,一般會自行吸收,家長不用過於擔心。但如果出現了食慾不振、精神萎靡等症狀,則需要及時就醫明確病因進行針對性地治療。
病理性黃疸
溶血性黃疸
通常是由於母嬰血型不合引起的,會導致體內大量紅血球被破壞,從而造成膽紅素堆積在體內無法排出,所以會引起皮膚發黃的情況。此時可以在醫生指導下使用熊去氧膽酸顆粒等藥物進行治療,也可以透過藍光照射的方式進行改善。
敗血症
可能與細菌感染等因素有關,會出現發燒、嘔吐、腹瀉等症狀,並且還會伴有皮膚發黃的現象。此時可以遵醫囑服用阿莫西林(Amoxicillin)、希復欣敏(Cefixime)顆粒等藥物進行抗感染治療。
肝炎
是由於病毒感染造成的,可能會出現厭食、噁心、乏力等症狀,並且還會影響肝臟對膽紅素的代謝能力,從而誘發黃疸。此時可以在醫生指導下使用拉米夫定(Lamivudine)、恩替卡韋(Entecavir)等藥物進行治療。
膽道閉鎖
可能是先天發育異常所造成的,會影響到膽汁排洩,從而引發阻塞性黃疸,因此會造成上述情況。一旦確診為膽管閉鎖以後,就需要及時去醫院做進一步檢查,然後可以透過手術方式進行治療,比如肝移植術等。
除此之外,也有可能是急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等原因造成的,建議家長儘早帶患兒前往醫院就診,以免延誤病情。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