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新生兒黃疸的原因

分類: 母嬰健康 编辑: 39健康網 時間: 2024.01.02
引起新生兒黃疸的常見原因包括生理性因素和病理性因素。生理性因素主要包括早產兒黃疸、母乳性黃疸等;而病理性因素則有溶血性黃疸、敗血症後黃疸、膽囊閉鎖或肝內膽管閉鎖以及遺傳代謝性疾病。

引起新生兒黃疸的常見原因包括生理性因素和病理性因素。生理性因素主要包括早產兒黃疸、母乳性黃疸等;而病理性因素則有溶血性黃疸、敗血症後黃疸、膽囊閉鎖或肝內膽管閉鎖以及遺傳代謝性疾病。

生理性因素

早產兒黃疸

早產兒發生黃疸的機率高於足月兒,主要是由於肝臟排洩能力差所致,一般情況良好,無臨床症狀,經一段時間觀察隨年齡增長可逐漸消退。

母乳性黃疸

部分新生兒在純母乳餵養期間出現間接膽紅素升高為主的黃疸現象,停哺乳3-5天后黃疸迅速減輕或者消失,若再次予以母乳餵養,則黃疸可能反覆出現,需要暫停母乳餵養改為人工餵養,待黃疸恢復正常後再進行母乳餵養。

病理性因素

溶血性黃疸

當母嬰血型不合,如母親為O型血,嬰兒為A型或B型血,容易導致大量紅血球被破壞,大量的非結合膽紅素超過肝細胞處理的能力,則會引起非溶血性黃疸,表現為皮膚、鞏膜發黃,尿液顏色加深等症狀。此時需遵醫囑及時給予藍光照射治療,並靜脈輸注白蛋白,促進非結合膽紅素重吸收入血,防止核黃疸的發生。

敗血症後黃疸

是指由細菌或真菌感染引起的全身發炎反應症候群,在發生黃疸的同時還伴有精神萎靡、嗜睡、拒食,甚至抽搐表現。應及時應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常用藥物有頭孢曲松(Ceftriaxone)、萬古黴素(vancomycin)等,必要時還需透過手術清除膿腫並引流。

3.膽囊閉鎖或肝內膽管閉鎖:屬於先天畸形疾病,患兒出生之後會出現梗阻性黃疸的表現,且持續時間較長,同時還會伴有發育不良、腹部膨隆及右上腹叩痛明顯等症狀。一旦確診應儘早實施手術治療,對於無法進行手術者也應採用換血療法改善貧血、補充凝血因子,預防出血和繼發出血。

遺傳代謝性疾病

如甲狀腺功能低下、半乳糖血症、高氨血症等,均有可能造成體內膽紅素代謝障礙而導致黃疸。針對上述疾病所造成的黃疸,主要治療方法是儘快去除誘因,比如存在甲狀腺功能低下的新生兒,需及時服用左旋甲狀腺素(Levothyroxine)進行替代治療。

綜上所述,臨床上誘發新生兒黃疸的因素有很多,家長不可掉以輕心,發現異常後積極帶其前往醫院就診,明確病因後對因治療。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