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主要介紹了大腸息肉的相關資訊。大腸息肉是指黏膜表面突出到腸腔內的隆起物,通常小而柔軟,但有惡變的風險。診斷大腸息肉的主要方法是結腸鏡檢查,該檢查可以直視病變部位並取組織標本進行病理分析。對於大腸息肉,內鏡下摘除是最常見的治療方式,手術後需注意休息及飲食調理。
大腸息肉化驗要多久
大腸息肉的實驗室檢查包括結腸鏡檢、活檢組織病理學檢查以及血液生化檢測。這些專案通常在同一天完成,並需要提前預約。
結腸鏡檢
結腸鏡檢是透過將一根帶有攝影機的纖維軟管插入肛門進行直視觀察整個結腸和迴腸末端的過程。此操作需由專業醫師執行,在麻醉下進行,時間約30-60分鐘。
活檢組織病理學檢查
活檢組織病理學檢查是在結腸鏡檢時取下部分息肉標本送至病理科做切片顯微鏡下的細胞結構分析以確定其良惡性。一般情況下會在結腸鏡檢的同時進行此項檢查。
血液生化檢測
血液生化檢測主要是指對患者體內電解質水平、肝功能指標等常規專案的抽血化驗。該檢查通常無需特殊準備,在醫院門診即可完成。
結腸鏡檢前
由於息肉可能引起的出血風險,建議在行結腸鏡檢前一天晚上開始進食流食,並於當天早上禁水禁食。
活檢組織病理學檢查後
如果發現有惡變傾向或已經確診為癌變,則應根據醫囑接受進一步治療如手術切除。
在接受大腸息肉相關檢查之前,應避免攝入高纖維食物及含鐵量高的藥物至少三天,以免影響結果準確性。另外,對於年齡大於70歲且無症狀者可考慮每10年進行一次結腸鏡檢。
大腸腺瘤切除後
大腸腺瘤切除後的注意事項包括:
1.傷口護理。
2.飲食調整。
3.便次監測。
4.活動限制。
5.複查隨訪。
1.傷口護理。
大腸腺瘤切除術後應密切觀察傷口癒合情況,保持乾燥清潔。避免劇烈運動以減少切口裂開風險。
飲食調整
手術當日宜流質或半流質飲食如稀飯、麵條等,逐漸過渡到正常飲食,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及高纖維素食物攝入。
便次監測
注意排便次數是否增多以及糞便性質變化,及時發現並處理可能發生的併發症。
活動限制
術後短期內應限制身體活動量,以免增加腹壓造成吻合口出血或其他併發情況發生。
複查隨訪
定期複查結腸鏡是必要的,以便早期發現新生息肉或其他病變。
患者需特別留意術後的不適症狀,如有異常應及時就醫。日常生活中還應注意休息,保證充足睡眠,避免熬夜。

大腸腺瘤成因
大腸腺瘤的形成可能與遺傳因素、生活習慣、環境暴露、發炎性腸道疾病(IBD)以及長期使用氫離子幫浦阻斷劑(PPI)有關,這些因素可能導致腸道細胞異常增生。鑑於其潛在的癌變風險,建議患者定期進行結腸鏡檢查以監測病情變化。
遺傳因素
由於家族中存在相關基因突變,可能導致細胞生長和分化異常,增加患大腸腺瘤的風險。針對這類人群,建議定期進行結腸鏡檢查以監測病情變化。
生活習慣
不良的生活習慣如高脂飲食、缺乏運動等會導致腸道菌群失調,進而影響腸道黏膜上皮細胞的正常功能,增加大腸腺瘤的發生風險。改善飲食結構並加強運動是關鍵所在。例如,減少紅肉攝入量,適當食用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如燕麥片、芹菜等。
環境暴露
環境中某些致癌物質,如菸草煙霧中的多環芳烴,可透過消化道黏膜進入體內,導致DNA傷害,從而誘發大腸腺瘤。戒菸是必要的預防措施。吸菸者應儘快戒菸,並盡量避免二手菸。
發炎性腸道疾病(IBD)
慢性發炎可刺激腸道上皮細胞過度增生,增加大腸腺瘤發生的機率。患者可在醫生指導下服用美沙拉秦(Mesalazine)緩釋顆粒、奧沙拉鈉(Olsalazine Sodium)等藥物緩解不適症狀。
長期使用氫離子幫浦阻斷劑(PPI)
氫離子幫浦阻斷劑(PPI)能夠有效地抑制胃酸分泌,但同時也會降低胃內酸度,這可能會間接促進幽門螺杆菌感染,而幽門螺杆菌與大腸腺瘤的發生有關。對於需要長期服用氫離子幫浦阻斷劑(PPI)的患者,應在醫師指導下定期評估是否需要調整用藥方案。
建議患者定期進行結腸鏡檢查以及糞便潛血試驗,以便早期發現病變。此外,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如均衡飲食、適量運動和充足睡眠,也有助於降低大腸腺瘤的風險。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