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介紹了內膜癌的治療方法,主要包括手術、化療、放療、標靶治療和免疫治療。選擇治療方法需考慮患者具體情況和病情分期。若疾病進展至淋巴結轉移,則表明處於晚期,治療難度會相應增加。患者可能會出現陰道分泌物增多、血性或漿液性分泌物以及惡臭、瘙癢等不適症狀。內膜癌存在復發的可能性。
內膜癌治療
內膜癌的治療通常包括手術、化療、放療、標靶治療和免疫治療。選擇治療方法應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和病情分期。
手術
內膜癌的首選治療方法是手術切除病變組織。對於早期發現且未擴散者,手術可能可根治疾病。手術方式可根據腫瘤大小及位置決定,如全子宮切除術或次全子宮切除術等。
化療
晚期或複發性內膜癌常需聯合化療以控制病情發展。化療透過使用抗癌藥物殺死快速分裂的腫瘤細胞,常用方案有紫杉醇(Paclitaxel)聯合卡鉑(Carboplatin)方案。
放療
放射治療適用於無法進行手術或術後輔助治療的情況。放療利用高能射線精確摧毀殘留微小病灶,可分為外照射和近距離治療兩種模式。
標靶治療
針對特定分子異常的標靶藥物可用於某些內膜癌患者的管理中。這類藥物能夠精準作用於腫瘤細胞上的目標蛋白,例如厄洛替尼(Erlotinib)可以阻斷EGFR訊號通路。
免疫治療
基於身體自身免疫系統的機制來對抗癌症的一種策略。常用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如PD-1單抗可以幫助增強T細胞對癌細胞的識別與殺傷能力。
在接受任何一種治療前,均需進行全面評估,包括病理學檢查、影像學檢查以及血液指標檢測等,以便制定最適宜的個體化治療計劃。
內膜癌淋巴
內膜癌淋巴說明病情已經進入晚期階段,治療難度會相應增加。
內膜癌淋巴可能涉及子宮內膜惡性腫瘤細胞透過淋巴系統擴散至鄰近組織或遠處器官。該病通常與雌激素受體(ER)異常有關。因為內膜癌淋巴是癌症細胞透過淋巴管擴散到身體其他部位的一種方式,所以此時病情已經處於晚期。
如果患者出現陰道出血、腹痛等症狀,且超音波檢查發現子宮內膜增厚,則需高度警惕內膜癌的發生。此外,對於停經後女性,若出現持續性陰道流血症狀,也應考慮內膜癌的可能性。
針對內膜癌的診斷,建議進行詳細的婦科檢查以及必要的影像學評估,以明確病變範圍和分期。在日常生活中,患者應注意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定期監測病情變化,及時就醫諮詢專業醫生的意見。

內膜癌分泌物
內膜癌患者的陰道分泌物通常會增多,伴有血性或漿液性分泌物。此外,還可能出現惡臭、瘙癢等症狀。
陰道分泌物增多
由於腫瘤組織壞死脫落導致陰道分泌物量增加。患者可能感受到白帶異常增多,顏色可呈白色、黃色或其他混濁色。
血性分泌物
當子宮內膜發生發炎或者惡性腫瘤時,會導致區域性微血管破裂出血,從而引起血性分泌物。表現為不規則陰道流血,尤其是在停經期後出現淋漓不盡的情況。
漿液性分泌物
內膜癌細胞產生大量蛋白樣物質進入血液循環中,在一定程度上刺激身體免疫系統產生相應的抗體與之結合形成抗原-抗體複合物沉積於皮膚黏膜表面而引起水腫和滲出反應。主要症狀為下腹部墜脹感、腰酸背痛等不適感覺。
惡臭
內膜癌晚期時,由於壞死組織腐敗分解會產生難聞氣味。部分患者可能會在陰道分泌物中聞到腥臭味。
瘙癢
內膜癌引起的發炎反應可能導致外陰部皮膚受到刺激而引發瘙癢。患者常感到難以忍受的瘙癢,嚴重時甚至影響睡眠品質。
針對上述症狀,建議患者及時就醫進行婦科檢查及超音波檢查以明確診斷。治療方案可能包括手術切除病變組織、放療或化療等綜合治療方法。
內膜癌復發
內膜癌復發。
內膜癌復發可能與腫瘤細胞未被完全清除有關。由於內膜癌細胞增殖速度快且易發生轉移,手術難以徹底切除所有病灶,殘留的癌細胞在適宜條件下會再次生長。
如果患者出現異常陰道出血、腹痛等症狀,應及時就醫以評估病情變化。
建議定期複查以及關注任何身體上的變化是至關重要的,以便早期發現內膜癌的復發或其他潛在的問題。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