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介紹了胃癌的症狀和與普通胃痛的區別。胃癌患者的常見症狀包括上腹疼痛、消瘦、食慾不振等,而普通胃痛和胃癌胃疼的主要區別在於疼痛的性質、規律和持續時間。此外,文章提到幽門螺杆菌感染與胃癌風險增加有關,但檢查幽門螺杆菌並不能直接診斷胃癌,但可作為輔助手段。
患了胃癌的第一個訊號是什麼
一般情況下,不存在患了胃癌的第一個訊號的說法,胃癌患者一般會出現上腹疼痛、消瘦、食慾不振等症狀,需要積極進行治療。
上腹疼痛
胃癌是胃黏膜上皮的惡性腫瘤,可能與幽門螺杆菌感染、遺傳等因素有關,一般是以上腹疼痛為主要症狀。
消瘦
胃癌會使胃腸道功能減弱,導致營養吸收不良,使患者出現消瘦的情況。
食慾不振
胃癌會使胃黏膜上皮遭到破壞,影響胃酸分泌,使患者出現食慾不振的現象。
除此之外,患者還可能會出現嘔血、黑便等不適。建議患者及時到大醫院,透過手術切除腫瘤的方式進行治療,同時配合化療、放療等方式聯合治療,能夠抑制癌細胞的擴散,提高患者的生活品質。另外,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還需要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少食多餐,細嚼慢咽,避免暴飲暴食。
普通胃疼和胃癌胃疼有哪些不同
普通胃疼和胃癌胃疼最大的區別是疼痛的性質、規律和時長、治療不一樣。
性質不同
普通胃疼主要是暴飲暴食、飲食不規律等導致的胃痛,表現為左上腹鈍痛,隱隱作痛或者脹痛。而胃癌引起的胃疼是慢性反覆發作,多為左上腹持續性隱痛,短時間內也無法緩解,同時伴有消瘦、惡病質、全身乏力、頭暈等症狀。
規律不同
一般普通胃疼比較有規律,如胃炎一般是飯前疼,胃潰瘍一般是飯後疼。而胃癌胃疼沒有規律性,空腹或餐後都可能疼,常常伴有體重減輕、穿孔、出血等臨床表現。
疼痛時間
普通胃疼可以透過食物或者熱飲來緩解,而且疼痛時間較短。而胃癌胃疼的時間比較長,當腫瘤進一步增大時,疼痛會長時間存在。
治療不同
普通胃疼可透過改變生活方式,如避免暴飲暴食,飲食規律健康等,緩解疼痛,以及可遵醫囑使用克拉黴素(Clarithromycin)、甲硝唑(Metronidazole)、阿莫西林(Amoxicillin)、奧美拉唑(Omeprazole)等藥物治療。胃癌胃疼除上述藥物外,還可以應用布洛芬(Ibuprofen)、舒痛停(Tramadol)等藥物進行治療。
建議當胃部出現疼痛時,一定要去醫院進行全面檢查,確定病因對症治療。

查幽門螺杆菌能查出胃癌嗎
查幽門螺杆菌一般不能查出胃癌,但可以起到輔助診斷的作用。
胃癌是指發生在胃部的癌症,一般源於胃上皮細胞,是消化道常見的惡性腫瘤。患者早期一般無明顯症狀,部分患者可有飽脹不適、消化不良等輕微不適,不容易引起重視。進展期胃癌可出現上腹痛、體重下降等症狀。胃癌的確診需要進行胃鏡檢查加活檢病理檢查,只查幽門螺杆菌一般不能查出胃癌。因為幽門螺杆菌感染後,通常會引起胃黏膜的發炎反應,但不能直接判斷胃黏膜是否出現了癌變。患者可以進行胃鏡檢查,透過胃鏡檢查,可以直接觀察到胃黏膜的情況,判斷胃黏膜是否存在病變。患者還可以進行病理檢查,病理檢查是一種透過胃鏡從胃黏膜上取下病變組織進行病理檢查的方式,可以判斷胃黏膜是否存在癌變。
如果患者確診為胃癌,可以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胃癌根治術、化療、放療等治療。同時,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花椒等。患者還應注意放鬆心情,避免出現過度焦慮、緊張等不良情緒。
胃疼幾年後基本轉化胃癌
通常胃疼並不一定會轉化成胃癌,因為胃疼屬於一種症狀表現,並不是疾病,所以一般不會直接轉化成胃癌。
胃癌主要是因為個人長期不良的飲食習慣或受到家族遺傳因素造成的,也不排除與幽門螺杆菌感染有關,患者可能會出現上腹部疼痛、厭食、消瘦等症狀。而胃疼屬於臨床常見的症狀,多考慮是胃部疾病所造成的,也不排除與心理因素有關,可能會出現區域性隱痛、刺痛、脹痛的感覺。而且胃疼並不是胃癌典型的症狀和誘因,所以胃疼幾年轉化成胃癌,這種說法是不準確的。
如果個人出現了胃疼的現象,則需要及時到醫院透過CT、胃鏡等相關檢查確診病因,及時對症治療。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飲食清淡,少食多餐,避免暴飲暴食,給胃腸道增加負擔。如果個人身體出現了明顯的不適,則需要及時就醫治療。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