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介紹了幽門螺杆菌與胃癌之間的關係以及幽門螺杆菌感染可能導致的後果。雖然幽門螺杆菌感染與胃癌之間存在一定的關聯,但並非所有感染者都會發展成胃癌,因此無法透過檢測幽門螺杆菌的數量來確定是否患有胃癌。對於出現胃痛症狀的情況,其原因需進一步排查,若經醫生評估後發現為胃癌所致,則可能需要進行化療。
HP值多少就成胃癌了
HP是指幽門螺杆菌。臨床上沒有明確資料表明幽門螺杆菌的數值達到多少可以確診為胃癌。而幽門螺杆菌感染是否會導致胃癌,需要根據具體情況進行綜合判斷,不能一概而論。如果患者不及時治療,隨著病情的不斷發展,可能會引起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胃癌等疾病。
幽門螺杆菌是一種螺旋形、微厭氧、對生長條件要求十分苛刻的細菌,目前認為感染此菌後可能會增加患有胃癌的風險。但需要注意的是,並不是所有感染幽門螺杆菌的人都會發展成為胃癌,因為個人體質不同,病情進展速度也存在差異性。
通常情況下,如果患者進行碳14呼氣試驗檢測時,結果在100dpm以下,則提示未感染或者輕度感染;如果是碳13尿素(Urea)呼氣試驗檢查,正常範圍是0-4dpm。若患者的檢測結果超過上述標準,則說明已經出現了幽門螺杆菌感染的情況。
對於單純性的幽門螺杆菌感染一般不會引起明顯的不適症狀,因此不需要特殊治療,定期複查即可。但對於合併有慢性淺表性胃炎、十二指腸潰瘍等疾病的患者,則需要遵醫囑服用阿莫西林(Amoxicillin)、奧美拉唑(Omeprazole)等藥物進行抗感染治療。
一吃飯就胃疼是胃癌嗎
一吃飯就胃疼有可能是胃癌,但更常見於飲食因素、胃炎等。根據不同病因選擇對應治療。
飲食因素
不良的飲食習慣可導致患者出現一吃飯就胃疼症狀,比如經常喜歡進食辛辣刺激、生冷冰凍的食物,該類食物對胃黏膜造成刺激,從而引起吃飯就出現胃疼症狀。疼痛感比較輕微,可使用熱毛巾對疼痛區域進行熱敷,或雙手搓熱以後按摩胃部以及喝熱水可起到緩解作用;如果疼痛感比較強烈,可在醫生指導下使用奧美拉唑(Omeprazole)、蘭索拉唑(Lansoprazole)等藥物來緩解疼痛。
胃炎
胃炎是由於多種原因引起的胃黏膜的炎症性疾病,與酒精、藥物等飲食有關。胃炎的症狀主要有上腹部腹痛、腹脹,伴有噁心嘔吐、脹氣、食慾不振等,患者可出現一吃飯就胃疼症狀。胃炎患者出現消化不良時,可根據醫生指示使用促消化藥、腸道益生菌等藥物進行治療;胃炎患者出現胃痙攣樣疼痛時,可遵照醫囑使用解痙藥,如、顛茄葉(Belladonna)等改善症狀。
胃癌
胃癌是指原發於胃黏膜上皮的惡性腫瘤,常見因素是幽門螺杆菌感染、高鹽低蛋白飲食、常進食醃製食品等。胃癌的典型症狀包括食慾不振、胃部不適、腹痛、噁心、嘔吐等,患者可出現吃飯時胃疼症狀。早期胃癌一般無淋巴結轉移,可在胃鏡下微創根除,如根治性手術、姑息性手術等;晚期胃癌可使用化療藥物進行治療,常用化療藥為5- 氟尿嘧啶(Fluorouracil)、卡培他濱(Capecitabine)、替吉奧等改善症狀。
慢性胃炎、糜爛性胃炎等也可出現一吃飯就胃疼症狀,應儘早去醫院看醫生,明確診斷具體是什麼原因所引起,在醫生的指導下對症治療和調理。

不敢做胃鏡是因為怕查出胃癌嗎
不敢做胃鏡一般怕查出胃癌的說法不科學。如果懷疑有癌症,患者需要積極完善相關檢查,並儘早治療,以免病情加重。
胃鏡是一種醫學檢查方法,主要是利用一條纖細、柔軟的管子伸入胃中,能夠觀察到食道、胃以及十二指腸的病變。胃鏡檢查能夠觀察到消化道黏膜的情況,並且可以進行活體的病理學和細胞學檢查。如果患者存在胃癌,可能會出現胃痛、胃脹、酸液逆流、脹氣等症狀,還可能會出現嘔血、黑便等情況。如果患者出現上述症狀,可以及時到醫院進行胃鏡檢查,有助於明確病因。如果確診為胃癌,患者需要及時配合醫生進行治療,否則隨著時間的推移,導致病情加重,為治療增加難度。患者可以透過手術切除病灶的方式進行治療。必要時,還需要配合化療、放療等方式進行治療。
在日常生活中,患者應注意保持清淡飲食,避免食用辣椒、花椒等辛辣刺激的食物,以免對胃腸道造成刺激,加重病情。
不用化療的胃癌是幾期
通常情況下,不用化療的胃癌屬於一期。
胃癌一般起源於胃黏膜細胞,通常可以分為四期,一期是胃癌早期,一般沒有出現淋巴結轉移,可以透過手術的方式進行治療,一般不需要化療輔助治療。二期和三期屬於中晚期的胃癌,癌細胞已經出現淋巴結轉移的情況,並且已經累及周圍器官,需要透過手術的方式進行治療,並且同時還應該進行放射治療、化學治療等輔助治療。
在治療期間注意要保持合理的飲食,加強營養,養成良好的健康習慣,要細嚼慢咽。不要吃辛辣刺激的食物,例如辣椒、洋蔥等。還要注意休息,避免過度勞累,以免影響病情康復。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