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介紹了盆底修復的相關資訊。盆底修復旨在透過一系列專業康復訓練來加強骨盆底肌群,從而預防或改善尿失禁、陰道鬆弛等問題。建議產後42天至1年內的新媽媽進行骨盆底肌修復訓練,具體時間和頻次需結合個人情況制定。
盆底修復有哪些項目
盆底修復主要包括盆底肌肉鍛鍊、物理治療、手術治療、中醫治療、心理治療等專案,可以促進盆底功能恢復,改善不適症狀。
盆底肌肉鍛鍊
患者可以透過凱格爾運動、縮肛運動等方式進行盆底肌肉鍛鍊,能夠促進區域性血液循環,幫助症狀的改善。但需要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進行,避免操作不當,導致肌肉受損。
物理治療
常用的物理治療方法有電刺激療法、磁刺激療法等,可以刺激區域性的肌肉,促進區域性的血液循環,能夠有效緩解骨盆底肌鬆弛引起的疼痛、尿頻、便秘等症狀。
手術治療
如果患者骨盆底肌鬆弛的情況比較嚴重,也可以在醫生的指導下透過手術治療的方式進行改善,比如骨盆底肌修復手術等,能夠有效改善病情。
中醫治療
中醫治療可以促進盆底肌肉恢復,緩解盆底功能障礙的症狀。患者可以在醫生指導下透過針灸、按摩等方式進行治療,同時可以遵醫囑服用補中益氣丸、參苓白術散等藥物進行調理。
心理治療
如果患者出現骨盆底肌鬆弛的情況,可能會出現尿頻、漏尿、性慾減退等症狀,還可能會對生活品質造成一定的影響。患者可以透過心理疏導的方式進行治療,保持積極樂觀心態,避免精神壓力過大。
建議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避免過度勞累,以免加重病情。另外,患者還需要注意保持會陰部清潔衛生,每天勤換內褲以及清洗外陰。
盆底修復的最佳治療時間
盆底修復的最佳治療時間,一般在產後42天至一年之內。
由於妊娠、分娩時過度牽拉盆底的肌肉、筋膜及韌帶,是大部分盆底功能障礙患者的主要病因,其次與產後過早參加體力勞動、衰老、肥胖等均有關係。產後42天到一年之內是盆底肌肉最佳治療時間,產後可常規進行骨盆底肌鍛鍊,減少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發生的可能性,同時可使陰道恢復緊縮狀態,提高夫妻生活品質。
如果不及時做修復治療,陰道處於半開放狀態,容易使細菌上行感染而引發殖器感染以及骨盆腔發炎,同時也有可能造成陰道前後壁膨出、子宮脫垂等。無論是剖腹產還是自然順產都對骨盆底肌有損害,所以重視骨盆底肌功能的檢查及早期的康復是非常關鍵的。如果不做任何訓練,隨著年齡增大,荷爾蒙下降,肌肉變得鬆弛,症狀會越來越嚴重。到了中老年後,很可能會出現輕中度壓力性痙攣或不同程度的壓力性尿失禁,有的甚至發展到子宮脫垂。
骨盆底肌修復主要包括盆底肌肉鍛鍊、電刺激等,如果出現骨盆器官脫垂超過處女膜,並有明顯的臨床表現,則需要進行手術治療。盆底肌肉修復需要專業的醫生進行評估及個性化治療,因此建議產後婦女前往專業的醫院進行治療。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