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介紹了產後出血的相關資訊。該疾病多發生於分娩後24小時內,若出血量超過500毫升,則可診斷為產後出血。其原因多種多樣,其中子宮收縮乏力、軟產道裂傷、胎盤因素、凝血功能障礙以及產科合併症都可能導致此現象的發生。針對產後出血,應立即就醫並接受專業處理,不可自行用藥。
產後出血是指胎兒娩出後24H內出血量超過多少
產後出血通常是指24小時出血量超過500毫升所出現的現象。
產後出血指的是分娩後子宮內膜脫落導致的出血,通常在分娩後的第一小時內開始,稱為產後第一階段出血。這是正常的生理現象,但如果出血量超過一定程度,就可能會造成嚴重的後果。根據國際上的標準,產婦產後24小時內出血量超過500毫升,或者分娩後24小時至6周內總出血量超過1000毫升,就被認為是產後出血。產後出血的原因有很多,最常見的是子宮收縮不良、胎盤殘留、產道裂傷等。此外,妊娠期糖尿病、高血壓疾病等孕產期疾病也可能增加產後出血的風險。對於產婦來說,預防產後出血的發生是非常重要的。孕期定期產前檢查可以及時發現潛在的風險因素,採取預防措施,降低產後出血的風險。
產後出血是一種常見的併發症,如果不及時處理,可能會對產婦造成嚴重的影響,如感染、貧血甚至死亡。因此,在分娩後應該密切觀察產婦的出血情況,如果出血量明顯增加,應及時就醫。醫生可以透過給產婦吊點滴、輸血法、注射藥物等方式來控制出血,避免出現嚴重的後果。同時,產婦產後適當休息,合理飲食,也是預防產後出血的有效方法。
產後出血的原因
產後出血的原因主要有子宮收縮乏力、軟產道裂傷、胎盤因素、凝血功能障礙、產科合併症等,建議需要明確病情後進行治療。1、子宮收縮乏力
子宮收縮乏力往往是由於產婦的產程時間過長,產婦過於疲勞導致的繼發性子宮收縮乏力,也可能是由於胎兒過大,巨嬰症或者羊水過多以及雙胎都會導致子宮的張力過大,從而導致分娩以後子宮不能很好的收縮,會引起子宮收縮乏力性的產後出血。患者可遵醫囑使用催產素、前列腺素等宮縮增強劑來加強宮縮。
2、軟產道裂傷軟產道裂傷是指在分娩過程中,由於胎兒較大、位置異常、操作不當等原因,導致陰道、子宮頸、子宮下段等部位出現傷害。患者可出現會陰部腫脹、疼痛、出血等症狀。對於出血量較少、傷口較小時,可以透過壓迫止血。對於出血量較大、傷口較大時,則需要透過手術進行縫合。
3、胎盤因素如果胎盤沒有完全排出,導致部分胎盤殘留在子宮內,也可能會導致產後出血的情況。建議患者及時就醫,可以透過婦科彩色超音波等方式明確診斷。如果殘留物較少,可以遵醫囑服用、益母草顆粒等藥物進行治療。如果殘留物較多,則需要透過子宮搔刮術進行治療。
4、凝血功能障礙如果患者本身患有凝血功能障礙,在分娩的過程中,由於凝血功能障礙可能會導致體內的血小板減少,從而誘發生產後出血的情況。建議孕婦及時就醫檢查,必要時需要在醫生指導下使用傳明酸(Tranexamic acid)或氨甲磺酸鹽(Ethamsylate)等藥物進行止血治療。5、產科合併症
產科合併症也可能導致產後出血,當患者患有子宮肌瘤、子宮畸形、子宮頸癌、妊娠高血壓症候群等產科合併症時,可能會導致子宮收縮乏力,從而引起產後出血。
當患者出現產後出血的症狀時,應及時就醫,對因治療。對於出血量較少的患者,應及時輸血法,補充血容量,對於出血量較大的患者,應及時進行手術治療。此外,在日常生活中,患者應注意個人衛生,避免感染,同時注意休息,避免過度勞累,以免加重病情。
產後出血的防治措施
產後出血的防治措施主要包括及時輸血法、改善休克、清創縫合等,需要及時進行治療以免給產婦身體帶來不必要的傷害。
及時輸血法
如果產婦產後出現了持續出血的情況,需要及時透過輸血法的方式進行搶救治療,又要盡量減少不必要的輸血法,以免引發嚴重的併發症。
改善休克
如果產婦因產後出血血量過多,出現了休克的情況,此時需要及時透過吊點滴補充有效循環血容量,從而迅速恢復並維持血壓,改善休克以免引發嚴重的併發症。
清創縫合
如果產婦傷口部位出現了明顯的出血症狀,需要及時透過清創縫合的方式進行治療,能夠達到止血的目的,以免引發併發感染。
除此之外,產後出血的防治措施還需要密切關注產婦傷口部位的變化情況等,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時刻注意身體的變化情況,如果出現了明顯的不適症狀,應及時就診。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