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瘤患者進行手術治療時,可能會出現各種併發症,如出血、感染等。其中一種比較嚴重的併發症是術後發生菌血症和膿毒血症,即通常所說的敗血症,其原因可能與術前存在潛在感染灶有關,也可能與術中傷害組織、細菌移位以及免疫功能低下等因素有關。
腫瘤患者進行手術治療時,可能會出現各種併發症,如出血、感染等。其中一種比較嚴重的併發症是術後發生菌血症和膿毒血症,即通常所說的敗血症,其原因可能與術前存在潛在感染灶有關,也可能與術中傷害組織、細菌移位以及免疫功能低下等因素有關。
術前存在潛在感染灶
如果腫瘤患者的原發性惡性病變位於腹腔或盆腔內,且病灶周圍有壞死物質積聚,則在手術切除過程中,就容易將致病微生物帶入血液循環而引發全身性的感染,從而導致術後的敗血症。此外,若患者既往患有糖尿病、慢性腎功能不全、營養不良等疾病,也屬於常見的誘發因素。
術中傷害組織
在進行腫瘤手術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傷害到正常組織結構,在這種情況下,就可使體內的細菌進入血液中而導致感染,甚至還會隨著血液循環播散至其他部位,進而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害。
細菌移位
在手術操作過程中,特別是當器械消毒不嚴格或者無菌操作不到位的情況下,就會使得外界環境中的細菌透過開放的傷口侵入人體,並隨血液循環到達遠處器官而引發區域性感染,嚴重者還可形成菌血症和敗血症。
免疫功能低下
對於長期接受放療、化療的腫瘤患者而言,由於藥物副作用的影響,常會導致身體免疫力下降,此時一旦受到細菌入侵,就較易引起感染的情況。
除上述常見情況外,若腫瘤患者在接受手術後,沒有做好傷口護理工作,比如過早沾水,或是未按照醫生要求換藥,可能導致傷口被細菌汙染,也可增加患敗血症的風險。因此建議此類患者遵醫囑使用頭孢類抗生素預防感染,同時還要注意保持傷口清潔乾燥,定期對傷口進行清理及更換敷料,避免繼發感染。另外,若確診為腫瘤術後併發了敗血症的情況,需及時應用敏感抗菌素控制發炎反應,必要時還需聯合使用類固醇,以促進病情恢復。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