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到被追殺:近過半的成年人每個月至少做一次惡夢

分類: 健康百科 编辑: 39健康網 時間: 2024.03.04
做惡夢可能是身體對壓力或焦慮的情緒反應。其潛在風險因素包括多種醫學問題及個體差異。惡夢還可能與精神健康問題相關聯,若情況持續不改善,應考慮諮詢心理專家。

做惡夢可能是身體對壓力或焦慮的情緒反應。其潛在風險因素包括多種醫學問題及個體差異。惡夢還可能與精神健康問題相關聯,若情況持續不改善,應考慮諮詢心理專家。

近過半的成年人每個月至少做一次惡夢

答案如下:

1. 認知療法可以幫助人們瞭解噩夢是人體對壓力或焦慮的情緒反應,進而減少因惡夢造成的焦慮和恐懼。

2. 放鬆練習如深呼吸、瑜伽和冥想可以促進身心放鬆,從而降低做惡夢的可能性。

3. 保持規律的睡眠模式有助於穩定生物鐘,減少做惡夢的發生率。

4. 避免在睡前觀看恐怖影片或閱讀驚悚小說,以減少入睡前的大腦刺激,從而減少做惡夢的機會。

5. 如果惡夢與特定事件有關,嘗試將其寫下來或與信任的人分享,以釋放情緒並減少其對心理健康造成的影響。

做惡夢的最大危險因素是「憂鬱」和「失眠」

做惡夢的可能危險因素包括憂鬱、焦慮症、腦部外傷、腦血管疾病、睡眠呼吸暫停症侯群等,這些因素可能導致夢境異常或睡眠品質下降。如果惡夢頻繁發生且影響日常生活,建議尋求專業醫療幫助。

憂鬱

憂鬱患者常處於持續的負性情緒狀態中,大腦皮層功能活動減弱,導致夢境記憶清晰且多為不愉快內容。抗憂鬱藥物如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SSRI可用於改善相關症狀。

焦慮症

焦慮症患者由於對未知事件過度擔憂而經常出現夜間不安、易醒等現象,進而影響夢境品質。認知行為療法可以幫助患者識別並改變負面思維模式,減少焦慮感。

腦部外傷

腦部受到撞擊或其他傷害後可能會引起腦震盪或其他神經系統傷害,這些都可能導致做惡夢。此外,受傷部位周圍區域的神經元可能因為受損而異常放電,從而產生異常夢境體驗。針對腦部外傷的治療方法包括物理治療、語言康復訓練以及必要時的手術干預。

腦血管疾病

腦血管疾病會影響大腦中的血流供應,導致區域性缺氧和代謝紊亂,這可能會干擾正常的睡眠模式,包括做夢過程。腦血管疾病的治療通常需要個體化方案,可能涉及藥物管理如抗凝治療以及生活方式調整如戒菸限酒。

睡眠呼吸暫停症侯群

睡眠呼吸暫停症侯群會導致睡眠過程中反覆出現上氣道塌陷和短暫的窒息,這種頻繁的覺醒可導致夢境片段化。該病症的治療策略包括體重管理和使用口腔裝置來保持上氣道開放。

建議定期進行心理諮詢以評估心理健康狀況,必要時可以進行心理壓力測試、睡眠研究和腦電圖檢查。

做惡夢反應出心理、身體健康下降

做惡夢可能反映出睡眠障礙、情緒低落、焦慮、壓力增加或社交退縮等問題,建議尋求專業心理醫生的幫助以解決根本原因。

睡眠障礙

做惡夢可能導致睡眠中斷,長期存在此問題會導致生物鐘紊亂,進而影響睡眠品質。睡眠障礙可能涉及腦幹和邊緣系統等區域的功能異常,這些區域與調節覺醒狀態有關。

情緒低落

如果患者受到過重大創傷事件的影響,在做噩夢時可能會出現情緒低落的情況。這種情況通常發生在夢境中,但也可能在醒來後持續一段時間。

焦慮

當個體面臨壓力或威脅時,身體會釋放應激賀爾蒙,導致心率加快、肌肉緊張等症狀。這可能導致做噩夢並感到焦慮。焦慮可能源於大腦皮層的過度啟用,尤其是杏仁核和扣帶回等與情緒調節密切相關的區域。

壓力增加

做噩夢可能是由於日常生活或工作中的壓力積累所導致的,此時會出現做噩夢的現象。這種壓力反應可能透過神經內分泌途徑影響大腦功能,從而產生不愉快的夢境體驗。

社交退縮

長時間處於精神緊繃的狀態下,會對人際交往產生恐懼感,從而引發做噩夢以及社交退縮的症狀發生。此類症狀多見於內向性格者,其核心特徵是對於陌生環境或人群的迴避和不適感,常伴有自我意識增強和對他人的評價敏感。

針對上述症狀,建議進行心理諮詢以評估是否存在心理健康問題,如認知行為療法或心理動力學治療。必要時,醫生還可能會推薦進行睡眠研究,包括多項睡眠潛伏期測試或PSG監測。藥物治療方面,抗憂鬱藥如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或苯二氮平類(BZD)類安眠藥如三氮二氮平(Alprazolam)可用於改善睡眠品質和減少做噩夢頻率。患者平時應注意保持規律作息,避免睡前攝入刺激性食物和飲料,同時可嘗試放鬆技巧如深呼吸練習或冥想來緩解壓力和促進良好睡眠。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