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水容易嗆到:預防嗆咳七字訣、避免吞嚥能力退化

分類: 健康百科 编辑: 39健康網 時間: 2024.03.04
預防嗆咳可採用七字訣:避免過度進食、保持口腔清潔、維持呼吸道溼潤、促進消化功能、增強免疫力。針對吞咽困難高風險群體如失智症及帕金森患者,專家建議調整飲水器具以降低嗆水風險。

預防嗆咳可採用七字訣:避免過度進食、保持口腔清潔、維持呼吸道溼潤、促進消化功能、增強免疫力。針對吞咽困難高風險群體如失智症及帕金森患者,專家建議調整飲水器具以降低嗆水風險。

預防嗆咳七字訣避免吞嚥能力退化

預防嗆咳可以透過以下七字訣進行:避免過度進食、保持口腔清潔、維持呼吸道濕潤、促進消化功能、增強免疫力。

避免過度進食

過量的食物會導致胃部膨脹,增加逆流和窒息風險。合理安排餐次和食物攝入量,有助於減少上述情況發生機率。

保持口腔清潔

定期刷牙及使用牙線可清除食物殘渣與細菌,降低口咽部感染機率。特別注意老年人及有慢性疾病者,應加強口腔保健。

維持呼吸道濕潤

呼吸道乾燥易致痰液黏稠不潰散,引起排痰困難而誘發嗆咳。適當補充水分並使用加溼器是常用方法。

促進消化功能

不良飲食習慣如暴飲暴食或吃得太快可能導致消化系統不適,從而引發咳嗽反射。調整飲食結構,細嚼慢咽,並適量運動以助於改善胃腸動力性問題。

增強免疫力

透過均衡飲食、規律作息和適度鍛鍊等方式提高身體抵抗力,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因感染引起的嗆咳發生頻率與程度。特別是秋冬季節,要特別注意保暖和預防感冒。

失智症、帕金森氏症為吞嚥障礙高風險族群

失智症、帕金森氏症等為吞嚥障礙高風險族群,其可能的病因包括失智症、帕金森病、多發性硬化症、腦中風後遺症以及延髓麻痺等。這些情況下,吞嚥功能受損可能導致營養吸收不良、吸入性肺炎等問題,建議定期評估並接受專業醫療管理。

失智症

失智症是一種大腦功能逐漸衰退的神經退行性疾病,其特徵是記憶和思維能力下降。這種認知障礙導致患者無法有效地控制和協調口腔肌肉活動,從而影響吞嚥。臨床上常使用膽鹼酯酶抑制劑來改善癡呆患者的認知功能,如多奈哌齊(Donepezil)片、憶思能(Rivastigmine)等。

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是一種神經系統變性疾病,由於黑質多巴胺(Dopamine)能神經元大量減少,紋狀體DA含量顯著降低,致紋狀體DA和乙醯膽鹼兩種神經傳導物質失衡,引起一系列臨床症狀,包括運動遲緩、肌強直、靜止性震顫、姿勢不穩、吞咽困難等。美多芭片為治療帕金森病的經典藥物,透過增加突觸間隙中多巴胺(Dopamine)濃度而發揮療效,但需注意可能出現的副作用如噁心嘔吐、失眠等。

多發性硬化症

多發性硬化症是一種自體免疫性疾病,會導致中樞神經系統內神經纖維周圍的髓鞘受損,進而干擾資訊傳導並造成各種症狀,其中包括運動障礙、感覺異常以及自律神經失調,這些都可能間接影響到吞嚥功能。甲基普立朗錠(Methylprednisolone)注射液可用於緩解急性發作期的症狀,但需要密切監測潛在的感染風險。

腦中風後遺症

腦中風後遺症是指腦血管意外後出現的一系列長期或永久性的身體功能障礙,包括運動障礙、言語障礙和吞嚥障礙。這些功能障礙可能導致患者難以正常進食和飲水,進一步加劇吞咽困難。腦中風的康復治療通常包括物理療法、語言療法和職業療法,旨在恢復患者的功能獨立性。例如,在物理治療師指導下進行吞嚥訓練,以改善吞嚥技巧和安全攝取食物的能力。

延髓麻痺

延髓麻痺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延髓運動神經核及其周圍組織病變所致的運動障礙,可累及舌咽、迷走神經等,使咽喉部肌肉失去正常的運動協調,表現為吞咽困難、咳嗽無力等症狀。針灸治療可透過刺激穴位來輔助改善延髓麻痺患者的吞嚥功能。例如,可以對天突穴、少商穴等穴位進行電針刺激。

針對以上提及的高風險群體,建議定期進行吞嚥功能評估,以早期發現吞嚥障礙。必要時,可諮詢營養學家制定適合患者的飲食計劃,同時推薦進行頭部磁共振成像掃描、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等影像學檢查,以便更好地瞭解病情進展和治療效果。

喝水常嗆到?專家建議改用碗喝水

專家建議改用碗喝水可以減少嗆到的可能性。

飲水嗆咳是由於食物或液體進入氣管引起的反射性防禦動作。使用碗喝水時,水的位置相對較高,當頭部姿勢改變或喉部肌肉緊張時,更容易導致誤吸和嗆咳的發生。改用碗喝水可以提高對水位高度的關注,降低嗆咳的風險。

如果患者存在吞嚥障礙、神經系統疾病等狀況,可能導致喝水時嗆到的風險增加。

在日常生活中,應避免快速大量飲水,尤其是對於老年人群和存在呼吸系統疾病者。同時,若發現長期存在喝水嗆咳的問題,應及時就醫以確定原因並接受適當治療。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