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真手術:出現這 3 個症狀,主動脈瓣膜狹窄可微創

分類: 健康百科 编辑: 39健康網 時間: 2024.03.04
主動脈瓣膜狹窄可能導致心絞痛、呼吸困難等症狀,嚴重時需就醫進行瓣膜功能評估。目前該疾病的主流治療方法是微創手術,而無症狀的患者應定期監測以便早期發現異常情況。

主動脈瓣膜狹窄可能導致心絞痛、呼吸困難等症狀,嚴重時需就醫進行瓣膜功能評估。目前該疾病的主流治療方法是微創手術,而無症狀的患者應定期監測以便早期發現異常情況。

出現這 3 個症狀,就可能是主動脈瓣膜狹窄

出現心絞痛、呼吸急促、胸痛、暈厥、下肢水腫等症狀時,可能表示主動脈瓣膜狹窄已經發展到較為嚴重的程度,建議儘快就醫以評估瓣膜功能並接受專業治療。主動脈瓣膜狹窄是一種心臟疾病,由於主動脈瓣無法完全開啟而影響血液流動,導致上述症狀。

心絞痛

主動脈瓣狹窄時,由於心臟收縮時血液無法順利流到身體各處,導致左心室需要更加強烈地收縮以克服阻力。這種情況下,心肌需氧量增加,而冠狀動脈血流量不足以滿足需求,從而引發心絞痛。心絞痛通常發生在胸部中央,但也可能向手臂、頸部和下頜放射。

呼吸急促

主動脈瓣狹窄會導致心臟泵血受阻,使肺部充血並引起呼吸困難。呼吸急促可能伴隨胸悶或咳嗽,在活動後加重。

胸痛

主動脈瓣狹窄會引起心臟負荷增加,可能導致胸骨後方出現疼痛感。胸痛可能呈壓榨性或鈍痛,有時可輻射至肩背。

暈厥

主動脈瓣狹窄影響心臟的正常功能,導致腦供血不足,容易誘發暈厥。暈厥常發生於站立位且伴有快速頭位變化時。

下肢水腫

主動脈瓣狹窄致右心室壓力增高,此時體循環淤血,進而影響下肢靜脈迴流,導致水腫。水腫多出現在雙足踝部,長時間站立或坐立後加劇。

針對主動脈瓣狹窄的症狀,可以進行超音波心動圖來評估瓣膜結構和功能。治療措施可能包括藥物管理如壓得疏(Sodium nitroprusside)等,嚴重情況下可能需要手術如經皮主動脈瓣球囊擴張術或主動脈瓣置換術。患者應避免劇烈運動,保持良好的血壓控制,定期隨訪醫生監測病情進展。

主動脈瓣膜疾病目前以「微創手術」為主

主動脈瓣膜疾病目前以「微創手術」為主,主要因為其具有侵入性小、恢復快、風險低等優點。

侵入性小

微創手術通常透過小切口進行,避免了傳統開胸手術的大切口,減少了對患者身體的傷害和影響。這對於需要快速康復的主動脈瓣膜疾病的治療至關重要。

恢復快

由於微創手術的侵襲性較小,患者的身體反應相對較輕微,因此恢復速度也更快。這可以減少因長期住院帶來的生活不便及經濟負擔。

開放式心臟手術

在施行主動脈瓣膜置換時, 微創手術可經由股動脈或頸靜脈進入體內, 並使用特殊工具修補或移除舊有瓣膜再安裝新的人工瓣膜; 這種方法不需切開胸骨, 因此對病人造成的傷害較少且恢復期縮短。

風險低

與傳統開胸手術相比,微創手術的複雜度較低,相應地降低了併發症發生的機率和嚴重程度。尤其對於高齡或伴隨其他基礎疾病的患者而言,微創手術是更安全可靠的選擇。

腫瘤切除

若主動脈瘤達到一定大小或出現破裂危險時,也可透過微創手術進行主動脈瘤切除術。該操作旨在移除異常擴大的一段動脈,並替換為人工血管段以恢復正常血流狀態。

然而,在決定接受何種治療方式前,建議諮詢專業的心臟外科醫師,仔細評估每個人獨特情況下的適宜方案。

主動脈瓣膜疾病何時開刀很關鍵:20歲以後盡早處理

主動脈瓣膜疾病患者,若未出現症狀,可先定期監測;一旦有心慌、呼吸困難等徵兆,應及早就醫。建議在20歲後就開始積極管理,以減少併發症。

未出現症狀

定期監測

心慌

呼吸困難

20歲後開始積極管理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