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路:膝蓋痛、運動減少、肌力訓練、醫師推薦

分類: 健康百科 编辑: 39健康網 時間: 2024.03.04
走路運動可減少多達40%的膝關節疼痛。儘管醫者認為走路有助於緩解疼痛,但肌力訓練更為重要。靜蹲、抗阻及功能性訓練為常用的股四頭肌訓練方式。若要區分運動後是否傷了膝蓋,可根據疼痛程度來判斷,輕微疼痛多因肌肉痠痛或疲勞所致,無需過度擔心。

走路運動可減少多達40%的膝關節疼痛。儘管醫者認為走路有助於緩解疼痛,但肌力訓練更為重要。靜蹲、抗阻及功能性訓練為常用的股四頭肌訓練方式。若要區分運動後是否傷了膝蓋,可根據疼痛程度來判斷,輕微疼痛多因肌肉痠痛或疲勞所致,無需過度擔心。

研究顯示 走路運動減少 40% 膝關節疼痛發生

研究表明,走路運動可以減少高達40%的膝關節疼痛發生。這是因為走路運動能夠增強肌肉力量、改善關節靈活性、減輕體重負荷、促進血液循環和緩解壓力。

增強肌肉力量

走路是一種簡單而有效的鍛鍊方式,它可以增強大腿肌肉和臀部肌肉的力量,為膝關節提供更好的支撐和保護作用。(1)適當的肌肉強度有助於穩定膝關節並分散衝擊力,從而降低受傷風險。

改善關節靈活性

經常進行走路運動可以幫助提高膝關節的活動範圍和靈活性。(2)靈活的關節更少受到傷害,並且在日常活動中更加舒適自然。

減輕體重負荷

對於超重或肥胖人群而言,快速走動是一種理想的減肥方法。(3)減少體脂可顯著降低膝關節所承受的壓力與磨損程度。

促進血液循環

透過增加心臟輸出量和加快新陳代謝速率來改善全身血液循環狀態。(4)良好的血液供應有助於維持軟骨組織健康及修復受損部位。

緩解壓力

散步是一種放鬆身心的有效手段。(5)定期進行戶外步行能幫助釋放累積壓力、提高生活品質並促進身心健康。

醫:走路運動能減少疼痛 肌力訓練更重要

醫:走路運動能減少疼痛,肌力訓練更重要。如果疼痛持續或加劇,可以考慮物理療法、肌肉強化訓練、非類固醇抗發炎藥、阿片類藥物、神經阻滯等治療方法。

物理療法

物理療法包括熱敷、冷敷、電刺激、超音波治療等方法,在專業人員指導下定期進行。這些方法有助於緩解區域性肌肉緊張和發炎反應,對因過度使用導致的肌肉痠痛有較好的效果。

肌肉強化訓練

針對特定肌群的鍛鍊計劃應在專業人士監督下制定並逐步增加難度。增強肌肉力量可減輕承重壓力,改善姿勢穩定性,從而減少因承壓過大引起的不適感。

非類固醇抗發炎藥

非類固醇抗發炎藥如布洛芬(Ibuprofen)可用於短期緩解輕至中度的肌肉痠痛及輕微腫脹。這類藥物具有消炎止痛作用,適合處理由運動後乳酸堆積所致的輕微肌肉痠軟問題。

阿片類藥物

阿片類藥物如嗎啡(Morphine)可用於重度肌肉痠痛伴隨劇烈持續性疼痛時。這類藥物透過影響中樞神經系統而產生鎮痛效果,適用於嚴重肌肉傷害後的急性期管理。

神經阻滯

神經阻滯是將局麻藥注入周圍神經附近以暫時抑制神經傳導的研究。此法主要用於治療由神經壓迫引起的慢性肌肉痠痛,可迅速緩解但需謹慎使用。

在進行任何新的運動或康復活動之前,應諮詢醫療保健專業人士以評估風險並確定適當的干預措施。此外,建議採取均衡飲食,富含維生素D和鈣質的食物,如魚肝油、牛奶等,幫助骨骼健康。

醫師推薦 在家也能做的股四頭肌訓練

醫師推薦的在家進行的股四頭肌訓練包括靜蹲訓練、抗阻訓練和功能性訓練。如果症狀沒有改善或者加重,應儘快就醫。

靜蹲訓練

靜蹲時患者應保持挺胸收腹姿勢,雙臂自然下垂於身體兩側,雙腳開立與肩同寬並微微外展,使腳尖朝向外側約30度角,屈膝下蹲至大腿與地面平行後維持該姿勢不動。此動作可增強腿部肌肉力量,改善股四頭肌功能,從而緩解上述不適症狀。

抗阻訓練

抗阻訓練通常包括使用彈力帶、啞鈴等器材進行鍛鍊,每次鍛鍊時間及強度需個體化調整。透過對抗阻力的作用,能夠提高肌肉的力量和耐力,進而增強關節穩定性,有助於預防或減輕相關運動傷害的發生風險。

功能性訓練

功能性訓練旨在提高日常活動所需的肌肉協調性和平衡能力,主要包括核心穩定性和本體感覺練習,如平板支撐、單腿站立等。這些訓練可以幫助改善股四頭肌的功能,使其更好地支援膝關節,減少受傷風險,並提高整體運動表現。

在家進行股四頭肌訓練時,應注意控制負荷,以免加重關節負擔。同時,建議定期評估運動效果,如有異常應及時就醫處理。

運動傷膝的疑慮 該如何分辨疼痛

運動傷膝的疑慮可以透過以下幾點來分辨疼痛是否需要擔心:

1. 疼痛的程度:輕微的疼痛可能只是因為肌肉痠痛或疲勞,一般不需要擔心。但如果疼痛程度劇烈,影響日常生活和運動,就需要警惕可能是關節問題。

2. 位置與特徵:瞭解疼痛的位置和特徵有助於判斷問題所在。例如,前十字韌帶傷害通常在膝蓋正面引起撕裂感;後十字韆帶損傷則會導致膝後方疼痛。

3. 時間因素:如果疼痛是新出現的,特別是在進行特定動作時才感到,那麼很可能與最近的活動有關。但如果是長期存在、逐漸加重的痛感,就要考慮是否有慢性疾病的可能。

4. 運動史:過去有沒有受過類似的傷害?如果有,這次出現的症狀是否與之前相似?

5. 年齡因素:老年人更容易發生退化性變,因此相同的情況對他們來說可能意味著不同的問題。

總之,在評估膝蓋疼痛時,應該綜合以上多個方面的資訊做出判斷。若疼痛持續不減或者影響日常生氣,建議儘快就醫檢查以排除嚴重問題。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