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內中暑可能是由於長時間高溫暴露、汗液排出受阻、脫水、電解質失衡及心血管功能異常引起的。此外,中醫師指出,靠吃冰來降低身體溫度並不科學且存在風險,因為過量攝入冷食可能導致胃腸問題。為了應對夏季炎熱天氣,中醫提倡採用飲食調理、中藥調理、穴位按摩、適量運動和充足休息等方法以達到清熱解暑的目的。
造成室內中暑的原因
造成室內中暑的原因可能包括長時間高溫環境暴露、汗液排出障礙、水分丟失過多、電解質紊亂以及心血管功能不全。這些因素可能導致身體調節體溫的能力受損,引起中暑。中暑是一種嚴重的熱相關疾病,需要立即採取降溫措施並就醫。
長時間高溫環境暴露
長時間處於高溫環境中會導致體溫調節中樞失調,進而引起身體產熱增加、散熱減少的情況發生。因此需要及時轉移到陰涼通風處並補充水分和電解質以降低體溫。
汗液排出障礙
汗腺功能受損導致無法有效排汗散熱,使體內熱量積累而引起中暑。針對此原因引起的中暑,可遵醫囑使用清涼油、綠油精等藥物緩解不適症狀。
水分丟失過多
由於大量出汗導致體內的水分流失過多,使身體處於脫水狀態,影響了正常的生理功能。對於這種情況,可以適當飲用淡鹽水或者補充電解質溶液來維持體內的水電解質平衡。
電解質紊亂
電解質紊亂會影響神經肌肉和心臟的正常活動,當電解質失衡時,會引起肌肉痙攣、心律不整等症狀。改善電解質紊亂通常需靜脈注射電解質平衡液進行治療。
心血管功能不全
心血管功能不全是指心臟泵血能力下降,無法有效地將血液輸送到全身各處,導致血液循環受阻,進一步加重了中暑的症狀。改善心血管功能不足可能需要應用壓得疏(Sodium nitroprusside)片、單硝異山梨酯(Isosorbide mononitrate)片等擴血管藥物來增加心肌收縮力。
預防室內中暑的關鍵是保持適當的室溫和溼度。建議定期監測室內溫度,並採取必要的降溫措施,如開冷氣或風扇。同時注意合理飲食,避免高糖食物攝入過多導致血糖波動過大,誘發中暑。
靠吃冰來降低身體熱氣?
靠吃冰來降低身體熱氣是不科學也不安全的方法,原因如下:
1、體內熱量過高時直接食用大量冷飲或食物會導致體溫急劇下降,引起胃腸道痙攣和不適。
2、長期如此可能導致消化系統功能紊亂,甚至誘發慢性胃腸疾病如胃炎等。
3、此外,進食過多寒涼食品可能會傷害脾胃陽氣, 造成脾腎陽虛。
4、若本身存在基礎疾病如糖尿病,則攝入過量糖分會加重病情控制難度並引發血糖波動。
5、對於肥胖症患者而言,經常透過這種方式降溫容易導致體重增加,進而影響身體健康。
因此,在炎熱夏季想要緩解高溫帶來的不適感時,可以適當吹風扇或者冷氣來降低室溫;也可以選擇適量運動促進新陳代謝排出多餘熱量。飲食方面則建議多喝水補充水分,並可適當飲用菊花茶、金銀花露等飲品清熱解暑。
中醫師教5招清熱消暑又不傷身
中醫師教5招清熱消暑又不傷身:飲食調理、中藥調理、穴位按摩、適量運動、充足休息。
飲食調理
飲食調理包括調整日常膳食結構,減少辛辣、油膩食物攝入,增加水果、蔬菜比例。此舉有助於減輕體內溼熱積聚,緩解因溼熱引起的不適症狀。
中藥調理
中藥調理需依據體質配製湯劑,如清熱解毒湯等,每日分次服用。中藥透過調節體內的陰陽平衡來清除溼熱,適用於長期存在溼熱症狀的人群。
穴位按摩
選擇合谷穴、足三里穴等穴位進行按摩,每次10-15分鐘,每日1-2次。中醫認為這些穴位具有健脾祛溼的功效,能輔助改善溼熱帶來的消化不良等問題。
適量運動
適量運動是指根據個人身體狀況制定鍛鍊計劃,如散步、太極拳等,每週至少3次。運動可促進氣血流通,增強脾胃功能,幫助排除體內溼氣,預防溼熱的發生。
充足休息
充足休息意味著保持規律的睡眠時間,每晚至少7小時,盡量避免熬夜。充足的睡眠幫助恢復體力,提高免疫力,對預防溼熱有積極作用。
在夏季消暑降溫時,應避免長時間處於冷氣房內,以免寒邪侵襲,影響身體健康。若出現不適症狀,建議及時就醫,在專業醫生指導下進行針對性處理。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