潰瘍性結腸炎與克隆氏症是兩種不同的消化道疾病。兩者的差異主要在於病因、症狀、診斷方式、治療方法以及預後等方面。長期的結腸發炎可能會增加罹患大腸癌的風險。發炎性腸道疾病的治療可包括營養支援治療、抗憂鬱藥、抗焦慮藥、抗腹瀉藥、抗炎藥等非處方藥。
潰瘍性結腸炎、克隆氏症差異
潰瘍性結腸炎與克隆氏症是兩種不同的消化道疾病,其差異主要在於病因、病徵、診斷方式、治療方法以及預後方面。
病因
潰瘍性結腸炎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可能與遺傳、免疫系統異常和環境因素等有關。而克隆氏症則是由基因突變導致的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疾病。
症狀
潰瘍性結腸炎的主要症狀包括腹痛、腹瀉、便血及體重減輕;而克隆氏症多見下腹痛、腹脹、便秘或腹瀉交替發生。
診斷方式
診斷潰瘍性結腸炎通常需藉助直腸指檢、結腸鏡檢査及活檢組織病理檢查。而克隆氏症的確診通常需要進行血液測試、影像學檢查,如X光片、計算機斷層掃描CT或磁共振成像MRI,有時還需要進行小腸鏡檢査。
治療方法
潰瘍性結腸炎的治療主要包括口服類固醇、免疫抑制劑、抗腫瘤壞死因子藥物等。患者可遵醫囑使用柳氮磺吡啶(Sulfasalazine)、奧沙拉鈉(Olsalazine Sodium)等氨基水楊酸(Salicylic Acid)類藥物以控制病情活動度。克隆氏症的常規療法涉及抗生素管理、營養支援和手術切除受累段腸道。
預後
潰瘍性結腸炎若得到及時且適當的治療,有較好的預後前景。但克隆氏症是一種慢性疾病,雖然有些患者的症狀可以緩解,但仍有可能反覆發作,並伴隨終身。定期複查對於監測這兩種疾病的進展情況至關重要。
長期發炎導致大腸癌機率提升
長期發炎可能導致大腸癌風險增加,其可能由遺傳易感性、結腸息肉、慢性發炎性腸道疾病(IBD)、肥胖症、飲食不均衡等病因引起。若症狀持續未改善,建議患者及時就醫以評估病情並接受適當治療。
遺傳易感性
遺傳易感性是指個體攜帶某些基因突變,這些突變可能增加患大腸癌的風險。例如,APC、KRAS和TP53等基因的突變已被證實與大腸癌的發生有關。針對遺傳易感性的管理包括定期篩查和生活方式干預,如減少酒精攝入量和戒菸。
結腸息肉
結腸息肉是黏膜上的良性腫瘤,如果不及時處理,有發展為大腸癌的風險。這類息肉通常由腸道細胞過度生長引起,可以形成腺瘤樣改變。對於結腸息肉,內鏡下切除是最常見的治療方法,透過結腸鏡檢查看到息肉並使用特殊工具將其移除。
慢性發炎性腸道疾病(IBD)
慢性發炎性腸道疾病(IBD),如潰瘍性結腸炎和克隆氏症,會導致結腸長期處於發炎狀態,增加大腸癌的風險。這類疾病的發病機制涉及免疫系統異常反應和腸道微生物群失調。治療慢性發炎性腸道疾病(IBD)的主要目標是控制發炎,常用藥物包括5-氨基水楊酸(Salicylic Acid)和類固醇藥物(Corticosteroids)。當傳統療法無效時,生物製劑如英夫利昔單抗也可考慮使用。
肥胖症
肥胖症患者體內脂肪堆積可能導致內分泌失調,促進發炎因子產生,從而增加大腸癌風險。此外,高脂食物中的黃麴毒素也可能成為致癌物。改善飲食結構,減少高脂肪、高熱量食物的攝入,配合適量運動可以幫助減輕體重。必要時醫生可能會開具減肥藥,如奧利司他(Orlistat)膠囊、二甲雙胍(Metformin)片等。
飲食不均衡
飲食中缺乏膳食纖維和富含紅肉和加工肉類與大腸癌風險增加有關。不合理的飲食習慣導致有害物質積累,傷害結腸上皮細胞,增加癌變機率。調整飲食結構,增加膳食纖維攝入量,減少紅肉和加工肉類的消費,有助於降低大腸癌風險。建議每天至少攝取20至30克膳食纖維,如燕麥、黑豆等。
長期存在大腸發炎的人群應關注自身排便習慣的變化,以及糞便顏色和形狀是否正常。適當的實驗室檢測專案可能包括血常規、生化指標分析以及特定的大腸癌標志物檢測。
發炎性腸道疾病治療方法
發炎性腸道疾病治療可以考慮營養支援治療、抗憂鬱藥、抗焦慮藥、抗腹瀉藥、抗炎藥等治療措施。如果症狀沒有改善或者加重,應儘快就醫。
營養支援治療
營養支援治療包括提供高纖維、易消化的食物以及口服營養補充劑,以改善患者的整體健康狀況。此措施有助於減輕IBD患者的腹瀉和腹痛等症狀,促進腸道修復。由於IBD患者可能存在吸收障礙,適當增加營養攝入可輔助病情恢復。
抗憂鬱藥
抗憂鬱藥物透過調節神經傳導物質平衡來緩解情緒低落、焦慮等症狀,在醫師指導下使用。IBD伴隨心理壓力時會出現憂鬱、失眠等問題,影響生活品質;抗憂鬱藥能有效控制這些併發狀態,提高整體舒適度。
抗焦慮藥
抗焦慮藥物通常採用口服給藥方式,需依據醫囑調整劑量。這類藥物能夠緩解由發炎性腸病引發的焦慮反應,從而減少因焦慮導致的胃腸道不適。
抗腹瀉藥
抗腹瀉藥物如樂必寧(Loperamide)可透過減少腸道蠕動來減輕腹瀉症狀,按處方規定服用。IBD患者常有腹瀉現象,此時使用抗腹瀉藥可迅速止瀉並穩定病情。但須注意不宜長期依賴,以免影響正常排洩功能。
抗炎藥
非類固醇抗發炎藥如美沙拉秦(Mesalazine)可用於輕至中度發炎性腸病的治療,遵循醫生指導使用。這類藥物具有消炎作用,能減輕輕至中度的腸黏膜發炎,適用於治療活動性UC及CD。
建議定期監測症狀變化,以便及時調整治療方案。必要時,應遵醫囑進行結腸鏡檢查以評估病變程度和範圍。
別因發炎性腸道疾病放棄人生
別因發炎性腸道疾病放棄人生。
發炎性腸道疾病包括潰瘍性結腸炎和克隆氏症,這些疾病導致腸道黏膜長期存在發炎。發炎因子刺激區域性細胞過度增生,同時影響食物的消化吸收,進而引發腹瀉、腹痛等症狀。由於炎症性腸道疾病的反覆發作與緩解,患者可能經歷焦慮、憂鬱等心理壓力,從而產生自我否定的想法。在面對疾病時,社會支援和心理諮詢對於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和生活品質至關重要。
針對發炎性腸道疾病,常用藥物治療包括5-氨基水楊酸(Salicylic Acid)類製劑、類固醇藥物(Corticosteroids)以及免疫調節劑等非類固醇抗發炎藥。若症狀持續或加重,應及時就醫以獲得專業診療。
面對發炎性腸道疾病,應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定期複查,並積極配合醫生調整治療方案,以控制病情發展。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