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之後,由於氣溫的升高,人的身體會發生一些變化。從中醫的角度來看,立夏之後,人的陽氣逐漸浮散於體表,脾胃功能相對減弱,食慾減退。因此,在飲食上要特別注意,宜食用清淡、富有營養且易於消化的食物,如蓮藕、苦瓜、絲瓜、冬瓜、綠豆等。同時,要注意避免食用過於寒涼或者刺激性的食物,以免傷害脾胃,引發其他疾病的發生。
立夏節氣清淡飲食助化熱
立夏節氣後,隨著氣溫升高,人體新陳代謝加快,此時宜選用清淡、富有營養且易於消化的食物,如蓮藕、苦瓜、絲瓜、冬瓜、綠豆等。這些食物具有清熱解暑的功效,但並不能直接治療化熱症狀,若出現不適還需及時就醫。
蓮藕
蓮藕具有清熱生津的功效,能夠緩解暑熱引起的口乾舌燥。從中醫角度出發,該品性寒涼,能清除體內的熱邪之氣。適當進食蓮藕可減輕暑熱帶來的不適症狀,如食慾不振、煩躁不安等。
苦瓜
苦瓜味苦,性寒,歸心經、脾經,具有一定的清熱解毒作用,對於暑熱有一定的緩解效果。苦瓜中的奎寧酸還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因此對糖尿病患者有益。
絲瓜
絲瓜含水分多,且有清利腸風、解暑消腫的功效,所以夏天吃絲瓜可以起到清熱解暑的效果。此外,絲瓜中含有的膳食纖維還可以促進腸道蠕動,有助於消化吸收。
冬瓜
冬瓜性微寒,入肺、大腸兩經,具有清熱解暑、祛溼解毒的功效,故而可以幫助人體去除暑熱。另外,冬瓜有利尿消腫的作用,幫助排出體內多餘的水分,從而達到減肥的目的。
綠豆
綠豆性寒,味甘,具有清熱解毒、止渴消暑的功效,適量食用有助於緩解暑熱。此外,綠豆還有解酒毒的作用,適合經常飲酒的人群食用。
需要注意的是,雖然上述食物都具有一定的輔助去火功效,但不宜過量食用,以免引起腹痛、腹瀉等胃腸道不適症狀。
含糖冰飲讓身體燥熱
含糖冰飲導致身體燥熱的原因包括血糖上升、血管擴張、代謝增快、抗氧化能力下降和水分流失。
血糖上升
當飲用含糖冰飲時,過量的糖分會迅速被吸收到血液中,引起血糖水平急劇升高。高血糖狀態下,胰島素分泌增加以降低血糖,但同時也會促使交感神經系統活躍,釋放腎上腺素和正腎上腺素,這些賀爾蒙會使心率加快、血流加速,進而感到體溫上升。
血管擴張
攝入過多糖分後,為了消耗多餘的葡萄糖,人體需要更多的氧氣和營養物質,因此血液流通速度加快,導致血管擴張。血管擴張使得血液從毛細血管流入動脈的速度加快,進而使人感覺到周身發燒。
代謝增快
高糖飲料中的碳水化合物在消化過程中轉化為葡萄糖,提供能量給身體使用。此過程涉及到許多代謝反應,如糖原分解和糖異生作用等,這些都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氣和能量,進而出現產熱現象。
抗氧化能力下降
研究顯示,長期攝取高糖食物可能會損害免疫系統功能,影響其對自由基的清除能力。自由基是一種能夠損壞細胞結構和功能的分子,當其數量增多時,會引致氧化應激反應,進而產生發燒的不適感。
水分流失
攝入過多糖分後,為了維持身體內的電解質平衡,人體會透過排汗的方式將多餘的鈉、鉀等電解質排出體外。在這個過程中,身體會失去一部分水分,導致脫水,進一步加劇燥熱的感覺。
過度思維易引起心肝火旺
過度思維可能導致心肝火旺,多因飲食不節、情志失調、過度勞累、睡眠障礙或藥物副作用引起。針對這種情況,中醫推薦採用清熱解毒、疏肝理氣的中藥方劑進行調理,如龍膽瀉肝湯、柴胡疏肝散等。
飲食不節
飲食不節是指長期食用辛辣、油膩等刺激性食物,導致脾胃功能受損,無法正常運化水溼,從而出現痰溼內盛的情況。此類患者可遵醫囑服用健脾祛溼類中藥進行調理,如參苓白術散、二陳湯加減等。
情志失調
情志失調會導致氣機鬱結,久而久之就會化熱生火,進而引起心肝火旺的症狀。針對此病因所致的心肝火旺,中醫通常採用清瀉肝火的方法來緩解症狀。可以使用龍膽瀉肝湯、丹梔逍遙散等方劑進行治療。
過度勞累
過度勞累會引起氣血消耗過多,久則傷陰耗精,導致陰虛火旺。對於陰虛火旺者,可在醫生指導下透過滋陰降火法進行調治,代表方有六味地黃丸、知柏地黃丸等。
睡眠障礙
睡眠障礙可能導致自律神經失調,從而影響心血執行和肝血疏洩,引發心肝火旺的現象。改善睡眠品質是關鍵,可透過睡前泡腳、聽輕音樂等方式促進睡眠。必要時也可遵照醫師的意見服用樂比克(Zopiclone)片、酒石酸佐沛眠(Zolpidem)片等安眠藥助眠。
藥物副作用
某些藥物成分可能會擾亂正常的內分泌平衡,積累到一定程度後會出現上火現象。若發現藥物引起的不適症狀,應立即停用並諮詢醫生是否需要更換其他替代藥物。
建議定期進行體檢,包括血液檢查、甲狀腺功能測定以及心理評估測試,以監測身體狀況和心理健康。
兩大疾病立夏常出現
立夏時節,氣溫升高,溼度增加,易導致溼熱體質的人群出現濕疹和汗疹。
濕疹是由內因如慢性消化系統疾病等長期作用於身體,使身體免疫失衡,外因如環境中的各種變應原等因素共同作用下誘發的皮膚發炎反應;汗疹多是由於汗管阻塞後,汗液排出不暢,致使汗腺周圍組織發生急性發炎反應。濕疹患者可表現為紅斑、水腫基礎上出現丘疹、水泡等多形性皮損,伴有滲出傾向,嚴重者可有區域性淋巴結腫大等症狀;汗疹則主要表現為皮膚上出現針頭至粟粒大小的紅色小丘疹或小水泡,密集分佈,頂端有針尖大小的膿皰,還會伴隨瘙癢感。
針對濕疹和汗疹的診斷,醫生可能會建議進行血常規檢查以評估感染情況,還可透過體格檢查來觀察皮膚病變部位並採集樣本送至實驗室進行真菌培養或過敏原檢測。對於濕疹和汗疹,一般可以遵醫囑使用卡拉明洗劑(Calamine Lotion)、氧化鋅(Zinc Oxide)等藥物緩解不適。此外,保持患處乾燥通風有助於促進病情恢復。
立夏期間,應注意個人衛生,勤洗澡、換衣物,避免長時間處於潮溼悶熱的環境中,以免加重上述兩種疾病的症狀。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