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痴迷豬頭肉,糖尿病、高血脂也不忌口?關於豬肉的真相你該知道

分類: 健康飲食 编辑: 39健康網 時間: 2024.12.03
豬頭肉屬於高油脂食物,脂肪和膽固醇含量居高不下。對於患有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病的老年人,一定要嚴格控制攝入量,貪嘴可能加重病情。

75歲的父親身患糖尿病、高血脂,每天要吃不少藥,醫生反覆叮囑要控制高脂肪食物攝入。可他偏不聽,總說 「年紀大了別虧著嘴」,尤其對豬頭肉愛得痴迷,炒著吃、拌著吃換著花樣來,家裡不做就偷偷出去解饞。勸得多了,他還振振有詞 「豬頭肉是好東西」,搞得我都忍不住疑惑:豬頭肉真有這麼好?

父親痴迷豬頭肉,糖尿病、高血脂也不忌口?關於豬肉的真相你該知道

一、為什麽對豬頭肉情有獨鍾?

豬頭肉在民間素有 「冷盤之王」 的美譽,尤其受酒友青睞,切一盤配酒堪稱經典。宋代詩人釋師範就曾寫下 「飽啖豬頭肉,長齋不吃素」,足見其魅力 —— 連齋戒之人都難抵誘惑。

在東北,至今保留著二月二吃豬頭肉的習俗,寓意 「有頭有臉」「開年順遂」,這份喜愛早已刻進飲食文化里。

從營養角度看,中醫將豬頭肉歸為 「血肉有情之品」,《本草備要》記載其能 「補虛潤燥」,適合氣血不足、皮膚乾燥者。豬肉本身含優質蛋白,包含人體必需的胺基酸,還有豐富的 B 族維生素、鐵元素等,能為身體補充營養,其中的血紅素還能改善缺鐵性貧血。

但必須提醒:豬頭肉屬於高油脂食物,脂肪和膽固醇含量居高不下。對於患有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病的老年人,一定要嚴格控制攝入量,貪嘴可能加重病情。

二、豬肉被列為致癌物?真相沒那麼嚇人

2015 年,世衛組織下屬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將紅肉列為 2A 類致癌物,豬肉作為紅肉的一種,讓不少人犯了嘀咕:還能吃嗎?

其實不必恐慌。2A 類致癌物的定義是 「動物實驗致癌證據明確,對人類致癌性證據有限」。也就是說,豬肉並非絕對不能吃,關鍵在 「量」:適量攝入能補血補鐵,過量則可能增加健康風險。

我國營養學會建議,成年人每日畜禽肉類攝入量以 50~75 克為宜(約 1 個雞蛋大小)。而且癌症是遺傳、環境、生活習慣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不能單靠 「不吃豬肉」 來預防,盲目拒絕反而可能導致營養不均衡。

三、豬身上這 3 個部位,再饞也別碰!

吃豬肉要避坑,這幾個部位暗藏健康風險,必須堅決避開:

甲狀腺:位於豬氣管喉頭下方,俗稱 「栗子肉」。其含有的甲狀腺素性質穩定,高溫蒸煮也難破壞,長期攝入會擾亂新陳代謝和內分泌,可能引發噁心、嘔吐甚至神經中毒。

淋巴結:多分布在豬的脖子等部位,呈淡黃色或灰白色疙瘩。作為機體的免疫器官,淋巴結常堆積病菌和毒素,食用後可能危害健康。

腎上腺:也就是俗稱的 「小腰子」,食用後可能導致急性中毒,出現頭暈、心悸等症狀。

此外,臘腸、臘肉等醃製肉類也要少吃。醃製過程中會產生大量亞硝酸鹽,長期攝入可能增加癌症風險。

四、3 步挑出好豬肉,避開問題肉

買豬肉時做好這幾點,能大大降低買到劣質肉的概率:

看顏色:新鮮豬肉呈鮮紅色或深紅色,有自然光澤,脂肪部分為乳白色或粉白色;若顏色暗紅髮紫,可能是病死豬肉。

試觸感:健康豬肉彈性好,按壓後凹陷能快速恢復,表面不粘手;病死豬肉則彈性差,按壓後凹陷難恢復,還會留下粘液。

聞氣味:新鮮豬肉有正常的肉香味,煮熟後香氣純正;病死豬肉有血腥味、腐臭味,煮出的湯也會渾濁不清。

豬肉本身是平衡膳食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必因傳言就全盤否定。關鍵是避開有害部位、控制攝入量,尤其像文中父親這樣的慢性病患者,更要在享受口腹之慾前多考慮健康。畢竟,吃得科學才能吃得安心。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