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 歲的劉大爺 3 年前確診糖尿病,之後便嚴格控糖。聽說主食會升血糖,他乾脆幾乎斷絕主食,頓頓只吃蔬菜、豆製品等清淡食物,家人也全力支持。
可近半年來,劉大爺總覺得頭暈乏力、心慌,有時走路都發晃,卻沒當回事。直到一天外出時突然暈倒,被路人送醫後才發現,他竟患上了嚴重的低血糖 —— 血糖值僅 2.8mmol/L。醫生嚴肅告知: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低血糖危害極大,絕不能不吃主食,嚴重時甚至會危及生命!這讓劉大爺又怕又懵:明明嚴格控糖了,怎麼反而出問題了?
一、最新數據觸目驚心:超 2.5 億人不知自己患了糖尿病
世界糖尿病大會發布的《IDF 全球糖尿病地圖》顯示,2024 年全球 20~79 歲的成年糖尿病患者約 5.89 億,占該年齡段總人口的 11.1%,相當於每 9 人中就有 1 人患病。預計到 2050 年,這一數字將增至 8.53 億,占總人口的 13%。
更令人擔憂的是,約 2.52 億患者尚未意識到自己患病。這些人面臨更高的併發症風險和早逝風險 ——2024 年,20~79 歲人群中因糖尿病及併發症死亡的人數超 340 萬,占總死亡人數的 9.3%。
我國是糖尿病患者最多的國家,2024 年約有 1.48 億患者,預計 2050 年將增至 1.683 億。其中,約 49.7% 的患者未確診,很多人確診時已出現多種併發症,或錯過早期干預的最佳時機。
為什麼老年人患糖尿病風險更高?
年齡增長導致體內脂肪、肌肉比例改變,體重易增加,間接升高患病風險;
臟器老化使胰島素抵抗增強、胰島功能衰退,胰島素分泌減少;
行動不便導致活動量下降,葡萄糖消耗減少,進一步增加患病可能。
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併發症 / 合併症也更多,包括酮症酸中毒、高滲性高血糖狀態等急性併發症;大血管病變、微血管病變、神經損害等慢性病變;以及低血糖、跌倒、痴呆等問題。研究顯示,65 歲以上糖尿病患者中,超半數有糖尿病腎病(如腎小球濾過率受損、蛋白尿),下肢截肢風險是普通老年人的 10 倍,合併高血壓、血脂異常的比例也顯著更高。
二、老年糖友控糖:別太 「較真」,要 「打折扣」
隨著年齡增長,人體代謝能力下降,血糖調節能力減弱。不同年齡段的血糖控制範圍本就不同,並非像坊間傳言 「老年人血糖稍高不用管」。《中國老年糖尿病診療指南(2024 版)》明確指出:老年患者的血糖管理需因人而異,既要避免過度控制引發低血糖,也要防止血糖過高危害健康。
老年人控糖可根據以下兩方面分級管理:
身體健康狀態評估從 6 項日常生活能力(進食、洗澡、穿衣、如廁、轉移、大小便控制)和工具性活動能力(洗衣、打電話、理財、購物、做家務、使用交通工具等)判斷。若有一項無法自理、需依賴他人,則視為 「能力損傷」。
是否使用低血糖風險較高的藥物如胰島素、磺脲類、格列奈類藥物。
健康狀態 | 未用高風險藥物 空腹血糖範圍 | 使用高風險藥物 空腹血糖範圍 |
---|---|---|
良好 | 5.0~7.2mmol/L | 5.0~8.3mmol/L |
較差 | 5.0~8.3mmol/L | 5.6~8.3mmol/L |
最差 | 5.6~10.0mmol/L | 5.6~10.0mmol/L |
三、這 5 種常見食物是 「升糖大戶」,老年糖友要少吃
老年人想穩住血糖,日常需格外注意以下 5 種易升糖的食物:
各種粥類粥本身升糖指數不算高,但經過長時間熬煮後變得軟爛,進入體內會被快速消化吸收,導致血糖在短時間內驟升。
啤酒啤酒的升糖指數甚至高於部分含糖飲料。其主要成分是麥芽、玉米糖漿等碳水化合物,進入人體後快速代謝,極易引起血糖波動。
糯米類食物糯米的主要成分是澱粉,且以直鏈澱粉為主,升糖速度比大米中的直鏈澱粉更快。尤其是煮得軟糯的糯米製品(如湯圓、粽子),食用後對血糖影響更大。
根莖類蔬菜土豆、芋頭、山藥等根莖類蔬菜澱粉含量高,若與主食搭配食用,易導致澱粉攝入超標,造成血糖大幅波動。建議吃這類蔬菜時,相應減少主食量。
葷餃子餃子皮由澱粉製成,本身就易升糖,且餃子個頭小,容易不知不覺吃多。葷餡餃子為了口感,往往加入大量油鹽,搭配蘸料後,高澱粉、高鹽、高脂肪的組合會讓血糖飆升。
糖尿病在發病初期症狀不明顯,極易被忽視。建議大家養成定期體檢的習慣,尤其是有家族病史的人群,早發現、早治療才能更好地控制病情。控糖不是 「一刀切」,尤其是老年人,科學平衡飲食、遵循個性化管理,才能在穩定血糖的同時,保障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