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腸鏡後遺症風險幾何?
大腸鏡檢查是一種侵入性操作,存在一定的後遺症風險,尤其是對於有腹脹、腹瀉、腹痛、便血或肛門疼痛等症狀的患者。雖然大部分患者可以順利接受檢查,但為了確保安全,建議在專業醫生指導下進行。
腹脹
腹脹可能是由於腸道內積聚氣體或液體引起的,可能與大腸鏡檢查時使用的區域性麻醉劑有關。腹脹的症狀通常出現在整個腹部區域,有時伴有噁心和嘔吐。
腹瀉
大腸鏡檢查過程中使用區域性麻醉藥物可能會導致胃腸道功能紊亂,進而引發腹瀉。腹瀉可能導致頻繁排便以及水樣便,嚴重時可引起脫水。
腹痛
腹痛可能由大腸鏡檢查引起的腸道發炎或傷害所致。區域性組織受到刺激或傷害會導致疼痛訊號透過神經纖維傳導至中樞神經系統而產生腹痛的感覺。腹痛可以是鈍痛、腸絞痛或劇烈疼痛,位置集中在下腹部或臍周。
便血
便血通常是由於大腸鏡檢查時造成的黏膜傷害或病變出血所致。便血表現為糞便中帶有鮮紅色血液,嚴重程度不一,可能伴隨黑色便或嘔血。
肛門疼痛
肛門疼痛可能源於大腸鏡檢查時對肛門周圍組織的壓力或摩擦。肛門疼痛可能為刺痛感、灼熱感或持續性鈍痛,可能需要數小時至數天才能緩解。
針對大腸鏡後的相關症狀,建議患者進行結腸造影術、電子結腸鏡複查等以評估腸道情況。對於出現不適症狀的患者,可以遵醫囑服用舒腹達(Diosmectite)、雙歧桿菌等藥物來改善症狀。術後應避免食用辛辣、油膩食物,保持充足休息,注意觀察是否有異常情況發生。
大腸鏡後便秘怎麼辦?
大腸鏡後便秘可以嘗試飲食纖維增加、腹部按摩、腸道微生物調節、中藥調理等方法來緩解。如果便秘情況持續或加重,應告知醫生並尋求進一步治療。
飲食纖維增加
患者可適當食用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如燕麥、芹菜等,以促進腸道蠕動。膳食纖維具有吸水膨脹的特點,能夠軟化大便並增加其體積,從而改善大便性狀,減少便秘的發生。
腹部按摩
順時針輕柔地對腹部進行按摩,每次按摩5-10分鐘,每日2-3次。透過刺激腸道運動來促進排便,緩解大腸鏡後的便秘症狀。
腸道微生物調節
可透過口服益生菌製劑如雙歧桿菌、枯草杆菌二聯活菌顆粒等來調節腸道微生態環境。補充有益菌群有助於恢復腸道正常功能,抑制致病菌過度繁殖,進而減輕因大腸鏡檢查引起的消化系統紊亂所致的便秘。
中藥調理
可選用枳實導滯丸、麻仁潤腸丸等中成藥改善不適症狀。上述藥物能有效緩解由大腸鏡檢查引發的脾胃不和、食積停滯所導致的便秘。
術後應遵循醫囑逐步恢復正常飲食,避免過於油膩及難以消化食物,以免加重胃腸負擔。同時注意多喝水,保持充足的水分攝入,幫助預防便秘的發生。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