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症患者透過臨床表現、輔助檢查等方法來判斷是否已經好轉。建議前往醫院精神精神科進行評估,由醫生根據患者的症狀以及相關檢查結果進行綜合判斷。
焦慮症患者透過臨床表現、輔助檢查等方法來判斷是否已經好轉。建議前往醫院精神精神科進行評估,由醫生根據患者的症狀以及相關檢查結果進行綜合判斷。
一、臨床表現
情緒變化
如果焦慮症的患者出現情緒穩定的情況,並且沒有出現過分焦躁、不安的情緒,則表明病情有所好轉。
自律神經失調
如果焦慮症的患者出現了心慌、胸悶、氣短、頭暈目眩、頭痛、噁心嘔吐等症狀時,說明自主神經系統功能調節失常,此時若上述症狀減輕或消失,也提示疾病正在好轉。
思維行為異常
當焦慮症的患者處於緊張狀態,如坐立不安、難以集中注意力或者反覆思考某些問題的時候,若上述情況逐漸減少甚至消失,也可能提示疾病在好轉。
睡眠障礙
若焦慮症的患者經常失眠、入睡困難、早醒等情況得到改善,也可作為參考依據之一。
二、輔助檢查
漢密爾頓焦慮量表
正常範圍為0-5分,7分為輕度焦慮,≥8分為中重度焦慮,隨著分數增加,焦慮程度也會相應加重。因此當評分下降至輕度及以上則可認為焦慮症有好轉的跡象。
匹茲堡睡眠品質指數量表
正常範圍為0-10分,得分越高表示睡眠問題越多,越易影響白天警覺性及認知功能。而隨著得分降低,通常代表睡眠品質提高,可能提示焦慮症的好轉。
其他
還可遵醫囑完善血常規、腦電圖、影像學檢查等專案幫助確診,同時還可以明確疾病的嚴重程度,以便於指導後續治療。
此外,還需注意的是,焦慮症屬於慢性複發性疾病,即使目前處於恢復期也需要堅持鞏固治療,以免導致病情反覆發作。日常生活中應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適當運動鍛鍊以加強免疫力,有助於預防疾病的發生。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