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產兒的黃疸消退時間與日齡、胎齡有關。足月兒一般生後2-3天出現黃疸,5-7天達高峰,持續約2周;早產兒黃疸消退時間較晚,多數在出生後第3-4天出現,第5-6天達到高峰,而足月兒通常是在1個星期內就會消失不見。
若早產兒是由於母乳性黃疸導致,則需停止餵養母乳,並進行觀察。如果黃疸仍然不消退或繼續上升,考慮可能是其他疾病因素所致,如感染、膽道閉鎖等,建議家長及時帶早產兒前往醫院就診檢查,明確病因後再對因治療。
生理原因
生理性黃疸
早產兒肝臟排洩能力較差,血漿中膽紅素水平較高,且皮膚色素較少,容易形成病理性黃疸。此類情況可應用純牛奶或配方奶粉促進腸蠕動,加速腸道內胎糞排出,以減少腸肝循環,從而降低血清未結合膽紅素濃度。
母乳性黃疸
部分早產兒單純為進食母乳引起非溶血性黃疸,即母乳中的蛋白質和抗體進入血液循環,產生免疫複合物反應並沉積於末梢神經節細胞膜上,抑制了葡萄糖醛酸轉移酶誘導的肝細胞內葡萄糖醛酸化過程,使未結合膽紅素不能從尿液中排出,滯留在體內而導致黃疸。此時應暫停母乳餵養,待黃疸穩定後恢復母乳餵養。
病理原因
感染
常見於敗血症及肺炎鏈球菌感染,表現為拒食、嗜睡、體重增長不良等症狀,還可伴有明顯的黃疸表現。此時需要給予抗感染藥物治療,比如頭孢曲松(Ceftriaxone)、阿奇黴素(Azithromycin)幹混懸劑等。
先天性膽管閉鎖
屬於遺傳性疾病,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患兒出生時無黃疸或輕度黃疸,呈進行性加重狀態,伴白陶土樣便、嘔吐、腹瀉、腹脹等不適症狀。一經確診,需儘早行葛西手術治療。
除上述原因外,還可能與膽總管囊腫、膽汁淤積等因素有關。對於早產兒而言,在出院前要遵醫囑定期複查,瞭解黃疸變化的情況,同時還要注意加強餵養,保證營養物質攝入充足,有助於身體恢復。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