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數情況下,早產兒的黃疸會在出生後2周左右消退。但如果早產兒出現高危因素,則可能會導致黃疸持續時間延長,如母嬰血型不合、感染以及母乳性黃疸等。
一般情況
如果早產兒沒有發生其他併發症,並且體重增長良好,在生後2-3天開始出現黃疸,足月兒在7-9天消退,最晚不超過2周。而早產兒由於肝臟功能發育不完善,所以黃疸消退的時間較晚一些,但通常不會超過4周。此時家長無須過於擔心,也不用進行特殊處理,隨著成長發育,黃疸可逐漸恢復正常。
高危情況
若早產兒出現某些疾病或處於危險狀態時,會導致黃疸消退延遲的情況,比如胎齡小於32周的早產兒,其膽紅素代謝能力較差,黃疸可持續較長一段時間。另外,當存在溶血病、敗血症、顱內出血等情況時,也會導致黃疸持續時間延長。對於這種情況需要及時治療原發疾病,待原發病治癒之後,黃疸也可隨之消退。
母嬰血型不合
ABO和RH血型不合引起的黃疸屬於較為嚴重的高膽紅素血症,病情發展迅速,如果不及時治療可能引起核黃疸,從而影響到神經系統,造成不可逆傷害。因此,建議儘早給予光療,同時遵醫囑配合口服藥物促進排洩,如使用白蛋白與卵磷脂絡合膽紅素製劑等。
感染
早產兒免疫系統尚未完全建立,對外界細菌、病毒等致病菌抵抗力較低,容易受到侵襲並引發感染,感染會影響肝酶活性,進而影響到膽紅素代謝,導致黃疸加重或者持續不退。對此需積極控制感染,可在醫生指導下應用盤尼西林類抗生素,如阿莫西林(Amoxicillin)等。
母乳性黃疸
部分早產兒可能存在母乳性的黃疸,主要是因為攝入母乳過多所導致,適當減少餵養量即可緩解。
除上述常見原因外,遺傳代謝性疾病也有可能會造成此類情況的發生。常見的有半乳糖血症、高鐵血紅素尿症、尼曼匹克病A型、先天性甲狀腺功能減低症等。這些疾病的患兒體內缺乏分解膽紅素的某種物質,不能將多餘的膽紅素排出體外,就會沉積於皮膚黏膜上而導致黃疸。針對這類患兒,可以採用換血療法來改善症狀,即將病嬰血液中的大量紅血球置換為新鮮全血或右旋糖酐,以達到快速降低膽紅素水平的目的。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