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毒症患者早期可能會出現尿酸高的情況,也可能不會出現。如果病情比較嚴重,則需要及時就醫治療。
如果尿毒症患者出現腹瀉的情況是否可以喝魚湯,需要根據具體情況而定。如果是由於消化不良、腹部受涼等導致的腹瀉症狀,則通常是可以適量喝一些清淡的魚湯的;但若是因急性胃腸炎或細菌性痢疾等疾病因素引起的腹瀉,此時則不建議喝魚湯。
肌酐是腎功能檢查中的一項指標,在臨床上可用於輔助判斷是否患有腎臟疾病。當血清中的肌酐超過132μmol/L時,則可判定為達到了尿毒症的階段。
導致尿毒症患者出現噁心的原因較多,可能與消化系統疾病有關,如急性胃腸炎、胃潰瘍等。也可能與腎臟疾病本身或併發症有關,如代謝性酸中毒、高鉀血症、低血鈉症、離子紊亂等。
尿毒症患者出現擴血管的情況時,可以吃鈣離子拮抗劑、β感受器阻滯劑等藥物進行治療。尿毒症是各種晚期腎病發展最終的結局,需要及時明確病因,並在醫生指導下使用相應的藥物對原發病進行治療。
如果得的是急性小兒尿毒症,一般可以治好;如果是慢性小兒尿毒症,則不能治好。具體分析如下:1.能治好:若患兒是由於嚴重的腹瀉、嘔吐等導致的急性小兒尿毒症,並且病情比較輕微,在經過積極治療後,通常是可以治好的。家長可以在醫生指導下給患兒使用呋塞米(Furosemide)、布美他尼(Bumetanide)等藥物進行利尿消腫,同時還可以遵醫囑配合使用碳酸氫鈉(Sodium bicarbonate)來改善酸中毒。
如果兒童患有尿毒症,則會對身體造成較大的危害。因為腎臟是人體重要的代謝器官之一,可以排出體內多餘的水分和廢物,而尿毒症患兒的腎功能已經受到嚴重損害,所以會出現一系列併發症。
如果患者出現嚴重的腎臟傷害或慢性腎病沒有及時治療,則可能會進展為尿毒症。因此,患有原發性腎絲球腎炎、繼發性腎病等嚴重疾病的患者容易發展到尿毒症狀(uremic syndrome),此外,有不良生活習慣的患者也易患尿毒症。
尿毒症一般指慢性腎衰竭的終末期表現。如果存在風濕病的情況,則可以在醫生指導下適量飲用藥酒進行輔助治療,但不建議自行購買後盲目使用。
大部分患者會出現貧血的情況,少部分病情較輕的患者可能不會出現貧血。如果患者的病情比較嚴重,則需要及時配合醫生進行治療。
腎扭轉不良一般不會導致尿毒症。腎扭轉是指腎臟在保留其固定部分的基礎上,沿著血管軸面旋轉一定角度,從而引起急性腎供血障礙的一組病症。輕度的腎扭轉可無症狀或僅有輕微不適感,嚴重者會出現劇烈疼痛、噁心嘔吐等現象。
尿毒症患者出現身體瘙癢的症狀,可能與代謝產物蓄積、高磷血症、繼發性副甲狀腺功能亢進症等情況有關。此外,還可能是由於糖尿病、皮膚乾燥等其他原因導致。
愛滋病一般不是尿毒症。這兩種疾病屬於兩種不同的疾病型別,不能混為一談。
尿毒症患者出現骨質疏鬆時通常不能飲酒。因為酒中含有酒精成分,在飲用後可能會對身體產生不利影響,如加重腎臟負擔、誘發或加重原有的病情等。
腎病發展為尿毒症的時間長短不一,與患者病情、治療情況有關。輕度慢性腎絲球腎炎可能10-20年才會進展至尿毒症狀(uremic syndrome),而急性鏈球菌感染後腎絲球腎炎可能會在數月或數年內迅速進展至尿毒症。
當身體出現血肌酐>265μmol/L或超音波檢查時發現雙腎體積縮小、無功能腎臟等情況時,則可診斷為尿毒症。此時患者的尿液會出現顏色改變、氣味異常、泡沫增多等徵兆。
長期大量飲水可能會引起水中毒,從而誘發急性腎傷害,部分患者可進展為慢性腎功能不全,甚至發展成尿毒症。但多數情況下不會直接導致尿毒症的發生,只是加重了原有腎臟疾病的病情進展。
目前並沒有明確的藥物可以預防尿毒症復發。但可以透過控制飲食、改善生活習慣來降低其發生機率,同時要遵醫囑定期複查,以便於早期發現異常情況。
正常人空腹狀態下血糖的值為3.9-6.1mmol/L,餐後2小時血糖<7.8 mmol/L。當隨機血糖≥11.1mmol/L,即可診斷糖尿病;如果糖化血紅素≥6.5%,則可診斷為糖尿病。而尿毒症患者血糖水平一般高於正常範圍,但具體數值因人而異。
尿毒症一般不會導致眼結石。但若患者存在糖尿病、高血壓等基礎疾病,則可能會增加出現眼結石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