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度、尿毒症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尿度通常是指尿液的酸鹼度,正常範圍在4.5-8.0之間,而尿毒症則是指各種晚期腎病發展到後期出現的一系列症狀和代謝紊亂症候群。
尿毒症患者通常需要3-6個月的時間才能將病情穩定住。但由於每個患者的體質不同、病情嚴重程度不同以及治療方式也有所不同,所以具體時間也會有所差異。
如果家族中有尿毒症患者,通常可以透過健康體檢、改變飲食習慣、避免吸菸飲酒等一般治療來預防。若存在原發病,則需針對原發疾病進行相應的藥物或手術治療。
早期尿毒症可能會出現口渴的症狀。但部分患者也可能不會出現該症狀。
尿毒症患者可以吃的蔬菜較多,並不限於哪種炒菜。尿毒症是腎功能嚴重傷害的終末期階段,常會引起水電解質代謝失衡、酸鹼平衡失調等併發症,因此在飲食上需要限制高鉀食物和水份攝入。
老人尿毒症不會出現遺傳的情況。尿毒症是急慢性腎功能衰竭進入終末期時的狀態,此時患者的腎臟已經失去基本的功能,需要藉助於透析或者換腎等方式進行治療。
少尿是指24小時排出的尿液總量<400ml,或1天中任意時刻排尿量≤100ml,但>等於最小尿量。如果出現尿毒症的情況,多數患者會出現少尿的症狀,少數患者可能不會出現少尿。
尿毒症狀(uremic syndrome)通常指慢性腎臟病的終末階段,此時患者的腎臟功能嚴重受損。如果患者存在原發疾病或繼發因素,可以採用血液透析、腹膜透析等替代治療的方式進行處理。但如果條件允許,則可以選擇腎臟移植即所謂的“換腎”手術來代替腎臟的功能。
正常人24小時的腎小球濾過率為90-180ml/min,而尿毒症是急慢性腎衰竭的終末期表現,此時患者的腎臟功能已經嚴重受損。如果患者處於尿毒症初期,則腎小球濾過率可能為50-70ml/min,也可能超過70ml/min。
剖腹產一般不會引起尿毒症。尿毒症是腎功能嚴重受損的表現,通常是由於慢性腎臟疾病、高血壓等因素引起的。
尿毒症是各種晚期腎病發展到後期的結局,此時腎臟功能嚴重受損或喪失,體內代謝終末期物質無法排出體外而蓄積於體內,可引起一系列併發症。尿毒症透析患者需要遵醫囑服用鈣劑、維生素D、鐵劑等藥物,以及利尿劑、β感受器阻滯劑、血管張力素轉化酵素抑制劑(ACEI)、α感受器阻滯劑等。
腎積水通常不是尿毒症。腎積水是由於各種原因導致的尿液排出受阻而蓄積於腎臟內的情況,可能會影響患者的正常排尿功能,但一般不會對生命造成威脅。如果患者出現嚴重的腎積水,則可能會引起一系列併發症,如感染、結石等。
腎虛不會直接導致尿毒症。腎虛是中醫學的概念,是指腎臟精氣陰陽不足所出現的症候,主要表現為腰膝痠軟、頭暈耳鳴等;而尿毒症屬於西醫概念,是由各種慢性腎臟疾病發展到後期引起的腎功能嚴重傷害,代謝終末期的一種病症。
尿毒症是慢性腎功能不全的終末期表現,而慢性腎功能不全又分為輕、中、重和晚期四個時期。因此尿毒症屬於慢性腎功能不全的晚期階段,此時腎臟無法發揮正常的排洩功能。
目前導致尿毒症的原因較多,並不具有明確的家族遺傳傾向。因此不存在男生如何預防尿毒症遺傳的說法,但是可以透過避免相關致病因素來降低發生尿毒症的機率。
預防尿毒症可以適當吃一些富含維他命C、鉀元素以及膳食纖維的水果。但是不建議患者一次性食用過多或長期大量進食,以免導致身體出現不適症狀。
引起尿糖的原因較多,如是否攝入大量含糖量高的食物、劇烈運動後出現的暫時性血糖升高或尿糖陽性等。此外,糖尿病、腎病症候群、急性心肌梗塞以及腦血管意外導致意識障礙時,也會有尿糖陽性的表現。而尿毒症是各種晚期腎臟疾病的共同結局,此時由於腎臟功能嚴重受損,通常不會直接導致尿糖的情況。
存在尿毒症的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適當吃一些富含鈣的食物進行補充。若需要額外補充鈣質,可遵醫囑服用碳酸鈣D3片、檸檬酸鈣片等藥物。
正常情況下每天喝水量在1500-2000ml。如果患者出現心臟衰竭、肺水腫等併發症時,則需要控制飲水量,以免加重病情。
長期吸菸可能會增加患尿毒症的風險。因為菸草中含有多種有害物質,如尼古丁、一氧化碳等,這些成分會對人體造成損害,並且會降低免疫系統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