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空洞型肺結核的患者如果遵醫囑進行正規治療,並且沒有出現耐藥的情況,則一般不會導致病情反覆。但如果未按照醫生指導堅持用藥或自行停藥等,則可能會增加疾病的復發機率。
肺結核患者出現鈣化灶時,需要根據病情的嚴重程度以及自身情況遵醫囑用藥治療。如果患者的病情比較輕,並且沒有出現其他不適症狀,一般在疾病治癒後就可以停止使用藥物進行治療;但如果患者的病情較為嚴重,則可能需要長期服用藥物控制病情發展。
肺炎和肺結核有一定關係。如果患者既往存在肺結核病史,在沒有積極治療的情況下,可能會發展為肺炎。另外,部分肺炎的患者也可能是由於肺結核所導致。
如果確診為肺結核,則需要進行抗結核治療、霧化吸入治療等。此外,還需要注意生活護理、飲食調整,並及時接種卡介苗(BCG)。
如果老年人患有肺結核,則需要進行抗結核治療、支持性治療等。肺結核是由結核分枝杆菌感染導致的慢性呼吸系統傳染病,在臨床上以肺結核較為常見,常表現為咳嗽、咳痰2周以上伴或不伴有發燒等症狀。
肺結核與感染病毒之間沒有必然聯系,並不存在肺結核後多久可見病毒的說法。如果懷疑自身存在病毒感染的情況,建議及時前往醫院的呼吸內科就診,在醫生指導下透過血常規檢查、反轉錄聚合酶鏈反應(RT-PCR)等明確診斷。
肺結核合併胸膜腔積液時,需要透過實驗室檢查、影像學檢查等進行鑑別診斷。如果確診為肺結核合併胸膜滲出液,患者需及時就診,在醫生指導下使用利福平(Rifampin)、Isoniazid(INH)等抗結核藥物治療,並注意臥床休息。
如果患有肺結核,則可能會出現胸腔灼燒感的症狀。肺結核是由結核桿菌感染引起的一種慢性呼吸系統傳染病,在活動期時可表現為咳嗽、咳痰、發燒等症狀。
肺結核患者出現反覆出液時,通常提示有胸膜滲出液。如果為少量積液且無明顯症狀,則可先進行觀察處理。但如果出現明顯的臨床症狀或積液量較多,則需遵醫囑使用抗結核藥物、激素類藥物等治療,必要時可行胸腔放液穿刺術。
單純透過血沉無法判斷患者還能活多久。肺結核合併血沉增高的患者,如果積極治療原發病,並未對生命造成影響。但如果病情嚴重、沒有及時進行治療,則可能會影響患者的生存時間。
根據臨床經驗可知,大部分患者在積極治療後,肺結核的恢復時間是6-9個月。但由於每個患者的病情嚴重程度不同、體質不同以及對藥物敏感性不同,所以具體的時間也因人而異。
如果曾經有過肺結核的感染,則稱為肺結核潛伏感染者。對於這類人群,需要密切觀察是否發病,並且要進行相應的預防措施,如接種卡介苗(BCG)、規律生活等一般治療,以及藥物治療。
如果患者患有肺結核,可能會引起乾嘔的症狀。但如果患者的病情比較輕,則可能不會出現該症狀。
肺結核患者出現咳嗽症狀時,可能需要1-3個月的時間才能逐漸恢復。但具體時間因人而異,並不能一概而論。
如果確診為肺結核,並且出現怕冷的情況,可以透過注意保暖、增加營養支援、使用抗結核藥物等進行治療。同時也要對症處理,如應用解熱鎮痛類的藥物緩解發燒引起的畏寒症狀。
如果想要明確是否患有肺結核,可以透過痰液中找結核桿菌、影像學檢查、結核菌素試驗、γ-干擾素(Interferons)釋放試驗等進行確診。由於肺結核具有傳染性,所以當懷疑自身存在肺結核時應及時就診,並遵醫囑積極治療。
如果患者在術前已經確診為肺結核,並且病情比較穩定,在進行手術治療後透過複查明確有肺結核,則一般不嚴重。但如果患者是在術中被感染所引起的肺結核,此時則較為嚴重。
如果想要知道自己是否出現肺結核的復發情況,可以先進行密切觀察。若近期有咳嗽、咳痰症狀加重或出現咳血等症狀,則建議及時就醫複查胸片或者胸部CT等檢查,並遵醫囑完善PPD試驗、結核菌素皮膚試驗以及血常規等相關檢查專案。
如果想要預防肺炎、肺結核發生感染,需要做到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和飲食習慣,注意個人衛生,並且要避免與患者密切接觸。另外還要加強運動,以提高自身的免疫能力,降低患病風險。
單純出現肺空洞的肺結核一般不嚴重,但若合併有嚴重的併發症,則可能比較嚴重。肺結核是由結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呼吸系統傳染病,早期發現並治療後預後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