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結核是呼吸道傳染病,主要透過空氣飛沫傳播。當肺結核患者咳嗽、打噴嚏、大笑和唱歌時,可將含有結核分枝杆菌的微滴排放到空氣中進行播散而感染他人。如果被感染者吸入含有結核分枝杆菌的微滴,則可能引起感染。
肺結核患者如果出現復發的情況,則可能會出現盜汗的症狀。建議患者及時前往醫院就診,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針對性治療。
如果患者曾經患有過肺結核病,在經過規範的抗結核治療之後治癒,並且在治癒之後產生了比較牢固的免疫反應。在這種情況下即使沒有進行密切觀察,一般也不會出現再次發病的情況。但是如果患者出現了免疫力下降,或者接觸了活動性肺結核的患者,則有可能導致肺結核復發。
如果患者患有肺結核,在遵醫囑使用立汎黴素(Rifampicin)、Isoniazid(INH)等抗結核藥物治療的同時,需要進行飲食調整。此時通常需要忌口辛辣刺激性食物、油膩食物、易過敏的食物以及部分飲品。
如果肺結核患者在遵醫囑用藥治療期間天天熬夜,可能會導致病情加重或影響藥物吸收。因此,不建議肺結核患者天天熬夜,在服用抗結核藥物的同時還應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如果患者在遵醫囑停用抗結核藥物之後出現咳嗽、咳痰、咳血等呼吸道感染的症狀,並且伴有低燒、盜汗等症狀,則需要考慮是由於肺結核病情復發導致。此時應及時前往醫院就診,在醫生指導下進行治療。
如果患者患有肺結核的同時伴有泌尿系感染,則需要進行尿常規檢查。因為肺結核屬於呼吸道傳染病,在治療期間可能會出現咳嗽、咳痰等現象,此時患者的免疫力較低,容易繼發其他細菌或病毒感染,從而引起泌尿系統發炎。
血沉是指紅血球在一定條件下沉降的速率,正常參考值男性為0-15mm/h,女性為0-20mm/h。而肺結核患者進行複查時檢查血沉可以輔助判斷病情是否處於活動期、觀察治療效果等。此外,還可以用於鑑別其他疾病導致的血沉增快,如風溼免疫性疾病、腫瘤。
空洞型肺結核是由於各種原因導致的肺部出現一個或多個洞狀病變,常繼發於肺部感染性疾病。若患者未遵醫囑進行治療,則可能會加重病情,甚至可能引起肺擴張不全、呼吸困難等嚴重後果。
肺結核是由結核分枝杆菌感染導致的一種慢性呼吸系統傳染病。肺結核中期通常是指活動期,此時患者會出現明顯的臨床症狀,並且具有傳染性,需要進行藥物治療、手術治療等。
肺結核患者出現肺部紅腫的情況,通常在經過積極的抗結核治療後1-3個月可以逐漸緩解。肺結核是由結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一種慢性呼吸系統傳染病,在早期發現並進行規範、有效的抗結核治療之後,大部分患者的臨床症狀和體徵都會明顯改善。
典型的肺結核患者在飲食上並沒有特殊的禁忌,注意營養均衡即可。但建議適當多吃新鮮的蔬菜、水果,如菠菜、蘋果等,並適量食用蛋白質含量高的食物,如雞蛋、牛奶、瘦肉等。
陰虛型肺結核是中醫的證型之一,主要是由於患者存在肺陰虧虛、陰液不足導致。通常與長期咳嗽等原因有關,也可能是因為肺部疾病治療不及時引起。
如果想要明確是否患有肺結核,一般透過痰培養檢查、影像學檢查等進行確診。通常在出現咳嗽咳痰2周以上,並且懷疑自身存在肺結核時,需要及時前往醫院呼吸內科就診,在醫生的指導下完善相關檢查後進行評估。
如果懷疑自身患有肺結核後,可以前往醫院呼吸內科就診,在醫生指導下使用利福平(Rifampin)、Isoniazid(INH)等藥物進行治療。此外,也可以透過痰塗片抗酸桿菌檢查以及結核菌素試驗明確診斷。
肺結核患者在發病的前2周及整個治療過程中均具有一定的傳染性,而患者的痰液、唾液中都可能含有結核桿菌。如果與患有肺結核的人密切接觸,就有可能感染肺結核。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應避免與他人共用餐具或毛巾等物品,並且要保持室內通風。
肺結核患者在恢復期間出現身體勞累的情況,可能是由於過度活動、病情未完全控制等導致。如果症狀較輕,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療;但如果症狀嚴重,則需要及時就醫,在醫生指導下進行針對性處理。
肺結核的診斷主要依據是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影像學檢查以及病理學檢查等。其中影像學檢查主要包括X光檢查和CT檢查,而肺結核鏡檢查通常是指纖維支氣管鏡及活檢術,相對而言較為可靠。
部分輕症的肺結核患者可以自行治癒,而重症肺結核通常不能自行消失。如果出現疑似肺結核的症狀,建議及時就診明確診斷,並遵醫囑積極治療。
如果患者存在肺結核,並且發生肺結核中毒的情況,則可能會出現一定的傳染性。但如果不存在感染現象,則不會出現傳染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