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症肺結核患者能否治好與病情輕重有關。若能夠早期發現、及時治療,並遵醫囑用藥,一般可以達到臨床治癒的目的。但如果延誤治療,則可能會出現惡化的情況。

如果患者在肺結核的治療初期,遵醫囑使用合適的藥物進行抗結核治療,則病情一般不會出現加重。但如果未按照醫生指導服用相關藥物或者自行停藥,則可能會導致病情加重。

若患者患有輕度的肺結核,並且病情比較穩定,一般不需要長期服藥。但若是中、重度的肺結核,則需要遵醫囑進行規律性的口服藥物治療。

肺結核積水通常是指胸膜積液。如果患者出現胸膜積液的情況,在經過積極治療後想要預防其復發,則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飲食、生活方面的調整,並且還需要遵醫囑按時服用抗結核藥物進行鞏固治療。

肺結核患者在早期時也會發生傳染,因為此時處於疾病潛伏期。而當出現咳嗽、咳痰等症狀後,則提示已經進入活動期,此時則具有較強的傳染性。

肺結核患者如果不出現嚴重的營養不良、消耗性疾病,一般不會引起體重下降。如果肺結核患者合併有糖尿病或胃腸道功能紊亂等疾病時,則可能會導致體重減輕。

如果患者存在肺結核感染,則需要遵醫囑進行抗結核治療。肺結核是由結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呼吸系統傳染病,在臨床上主要表現為咳嗽、咳痰2周以上,以及午後低燒、乏力、盜汗、食慾不振等症狀。肺結核的預後通常較好,一般可以臨床治癒,但具有傳染性,需注意隔離。

肺結核是由結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呼吸道傳染病,可導致患者出現咳嗽、咳痰等表現。若不及時治療可能會發生惡化而進入潛伏期,並在一定條件下被啟用而發病,因此需要積極進行抗結核治療。對於晚期肺結核是否會轉移的問題,主要取決於是否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

如果在治療期間遵醫囑足療程、規律使用敏感的抗結核藥物進行規範治療,通常肺結核患者治癒後的複發率較低。但如果未經過正規治療或自行停藥,則可能有較高的復發機率。

肺結核通常2-3個月就會出現轉氨酶增高的情況。但具體時間與患者的病情有關,建議患者遵醫囑進行治療。

肺結核患者可以透過呼吸道傳播、消化道傳播將結核桿菌傳染給他人。如果懷疑自身感染了肺結核,建議及時到醫院進行檢查,並在醫生指導下治療。

大多數患者經過積極、有效的治療後可以治癒。但少數病情嚴重或不配合的患者,則可能不會被治好。因此,當懷疑自身患有肺結核時,需要及時去醫院就診,在醫生指導下進行針對性治療。

肺結核皮試即結核菌素試驗,是透過在皮膚上注射結核菌素,並根據注射部位的反應結果判斷是否感染結核桿菌。如果出現陽性,則提示可能感染了結核桿菌,需進行進一步檢查確診。臨床上常使用PPD舊結核菌素純蛋白衍化物作為抗原進行皮內注射,其不良反應較少且輕微。

打完疫苗後不建議患者立即飲酒。因為酒精可能會對注射部位產生刺激作用,並且可能會影響疫苗的效果。

肺結核患者出現咳血的症狀時,需要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以及影像學檢查來判斷病情的嚴重程度。如果僅是痰中帶血絲或血絲被咳出後消失,則為痰中帶血,一般量比較少,可自行停止;如果是小量咳血,通常表現為痰中帶血或者紙色痰,每日咳血量在50mL以內;如果是大量咳血,通常是痰中帶有鮮血或者鐵鏽樣血痰,每日咳血量超過100mL。

肺結核患者可以透過減少密切接觸、避免共處一室、保持室內通風、佩戴口罩等方法來預防發生傳染。另外如果病情比較嚴重時,則需要及時進行治療。

肺炎和肺結核均屬於呼吸系統疾病,均可出現胸悶症狀。但肺炎引起胸悶的症狀較輕,而肺結核引起的胸悶症狀較為嚴重。因此僅透過單一的胸悶表現無法判斷是否為肺結核,需要結合患者的病史、臨床表現以及相關檢查進行綜合分析。

如果患者確診為肺結核,在服用抗結核藥物的同時可以吃一些食物輔助治療。在飲食方面應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為主,多吃新鮮的水果和蔬菜,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同時還要注意補充蛋白質等營養物質。

大部分肺結核患者經過積極、有效的治療後可以治癒,並且預後較好。而是否嚴重主要取決於患者的臨床症狀以及實驗室檢查結果等,如果患者僅出現輕微的咳嗽等症狀,則可能提示病情較輕,此時通常比較容易治好。

若患者對紅酒不過敏且不對酒精產生依賴,則肺結核患者可以適量飲用乾紅。但若存在過敏或長期大量飲用的情況時則不建議飲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