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肺結核是臨床上一種比較常見的呼吸系統傳染病,對於已經明確診斷為肺結核的人群而言,在患病期間需要進行隔離治療。而對於沒有患肺結核的人群來講,則可以透過接種疫苗、避免密切接觸等措施來進行預防。

肺結核患者在晚期時由於病灶嚴重受損、纖維化等可導致氣道高反應性,出現劇烈的乾咳或刺激性嗆咳。如果合併細菌感染,則會出現咳嗽有痰的症狀。

診斷肺結核不一定需要進行抽血檢查。如果懷疑自身患有肺結核,建議前往醫院呼吸內科就診,在醫生指導下透過病史、症狀體徵、影像學檢查等明確診斷。

如果患者既往有肺結核病史,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做好個人防護措施,避免出現交叉感染的情況。另外還要注意飲食健康,多吃一些清淡的食物,比如小米粥、雞蛋羹等。

肺結核可能會引起氣喘。如果患者患有肺結核的同時也存在過敏的情況,則有可能會誘發氣喘。

合併肺結核感染是指患者既往存在其他基礎疾病,在此基礎上又發生肺部的結核桿菌感染。常見的基礎疾病包括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以及腫瘤等嚴重的基礎性疾病。

肺炎和肺結核都是呼吸系統常見的疾病,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透過接種疫苗、加強免疫力以及避免密切接觸等措施進行預防。如果已經確診為肺炎或肺結核,則需要透過藥物治療等方式來進行積極的干預。

浸潤性肺結核是指有痰液的滲出、病變累及肺實質的一種型別。如果患者積極進行治療,並且沒有出現耐藥的情況,一般不會出現復發的現象;但如果患者不配合醫生進行治療或者出現了耐藥現象,則可能會導致疾病復發。

如果患者進行肺結核手術後恢復較好,並沒有出現感染、出血等併發症,則一般1-2周就可以適量吃魚。但如果術後身體狀況不佳或發生嚴重感染、大出血等情況時,則可能需要3個月才可以吃魚。

打完疫苗一般是指注射新冠疫苗。注射新冠疫苗後通常1-3周可以進行肺結核檢查,但具體時間需要根據個人體質以及身體恢復情況進行判斷。

大部分肺結核經過規律、積極的抗結核治療後,在6-9個月可以達到臨床治癒。但部分患者病情較重或屬於耐藥肺結核,則可能需要延長至1年甚至更久。

如果已經確診為陰性肺結核,需要注意的事項較多。陰性肺結核通常是指未查出抗酸染色陽性桿菌菌體或痰培養陽性的肺結核患者,此時可能提示感染了非結核分支桿菌或者真菌等病原微生物,需要進一步完善相關檢查明確診斷,並進行針對性治療。

中醫認為肺結核是由於長期勞累、熬夜或受涼等因素導致正氣不足,進而使邪氣趁虛而入,出現咳嗽咳痰、低燒盜汗等症狀。臨床上常用的藥物有百合固金湯加減、百合厚朴湯合黛蛤散加減等。

肺炎和肺結核是兩種不同的疾病,但有時可能會出現混淆的情況。要判斷肺炎是不是肺結核,需要透過臨床表現、相關檢查等進行綜合分析。

肺空洞是肺部存在的一個含氣腔隙,肺結核的臨床診斷主要依據症狀、體徵和影像學檢查等。如果患者出現咳嗽、咳痰2周以上,並伴有低燒、盜汗、乏力等症狀,則需要考慮是否患有肺結核。

肺結核患者在服用抗結核藥物的同時,可以配合醫生吃一些具有養陰、滋補肝腎作用的中藥或中成藥來輔助治療。常用的藥物包括百合固金口服液、六味地黃丸等,但需要在專業中醫醫師指導下使用。

肺結核患者之所以會有多痰,主要是由於肺結核是呼吸道傳染病,其病原體為結核分枝杆菌。當結核分枝杆菌侵入人體後,可導致患者的呼吸道黏膜出現發炎反應,在此過程中會導致大量的炎性分泌物增多。

如果患者是早期的肺結核病灶,經過積極治療以後可以完全吸收而達到治癒的目的。如果是陳舊性的肺結核病灶,則不會出現鈣化的現象。

肺結核患者接種卡介苗(BCG)時需要注意觀察自身情況、避免注射部位感染等。另外如果患有其他疾病或處於特殊時期,也應提前告知醫生。

如果患有肺結核的同時合併有胸悶的症狀,通常需要進行針對性的處理措施。若為非疾病因素導致,則無需特殊治療,僅需注意觀察即可。但如果由疾病引起,則應針對原發疾病進行治療,如抗結核治療、手術治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