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膿痰可能是肺部感染導致的非肺結核疾病,也有可能是肺結核的表現。如果患者出現咳大量黃膿痰,並伴有高燒、盜汗等症狀,則考慮為肺結核的可能性較大。
肺結核患者在遵醫囑服用抗結核藥物治療期間出現胸口部位疼痛的症狀時,可能是由於疾病本身引起,也有可能是與服用的抗結核藥物有關。此時應及時告知醫生,並進行相關檢查明確原因。
肺結核患者在應用抗結核藥物治療之後出現反覆的咳血症狀,可能是由於非疾病因素引起,也有可能是疾病因素導致。如果病情比較嚴重,則需要及時就醫進行針對性處理。
懷疑或確診肺結核後,患者需要到醫院進行一系列的檢查。通常初次就診時要做的檢查包括體格檢查、實驗室檢查等,之後可能還需要根據病情進展情況進行針對性地選擇,如影像學檢查、病理學檢查等。
如果懷疑自身患有肺結核,可以到醫院呼吸內科就診,在醫生指導下進行一系列的檢查。常見的檢查專案包括實驗室檢查、影像學檢查等,如痰液檢查、X光檢查、CT檢查、纖維支氣管鏡檢查等。
如果懷疑自身患有肺結核後,需要及時到醫院進行一系列的檢查。因為肺結核是一種傳染性疾病,一旦發現後應儘早治療,並且在患病期間還需要注意做好隔離措施。
如果患者已經治癒了肺結核,則不會對身體造成太大的影響。但如果未進行及時、有效的治療,可能會出現咳嗽咳痰、咳血等呼吸道症狀以及消瘦乏力、盜汗潮熱等營養不良表現。
空洞型肺結核是較常見的肺結核型別之一,如果出現病情復發的情況,則需要及時進行治療。通常情況下,早期發現、早期診斷和規範的抗結核治療可避免或減少疾病的傳播,並且可以防止耐藥菌的發生與播散。
如果患者在治療後出現肺結核復發的情況,則可能會導致再次感染,並且還會發生傳染。但若是在大醫院進行全程、規律的抗結核治療之後,一般不會出現復發和傳染的現象。
肺結核患者出現氣管破裂的情況,可能是由於肺結核合併細菌感染、肺部腫瘤等因素導致。如果存在肺結核的患者出現氣管破裂的症狀,建議及時到醫院就診,在醫生指導下進行針對性治療。
肺結核患者出現空洞時通常提示處於活動期,此時由於病灶周圍發炎反應嚴重、滲出黏稠膿性痰等,可導致結核桿菌播散,因此具有一定的傳染性。如果想要防止肺結核空洞的患者發生傳染,則需要積極進行抗結核治療,並注意隔離防護。
如果患者出現肺結核血沉降低的情況,則可能與非疾病因素有關。此外,還可能是由於患有風溼免疫性疾病、心肌梗塞等疾病所致。此時建議及時就診,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治療。
肺結核可能會引起多種併發症和後遺症,常見的有氣道阻塞、呼吸功能障礙等。此外,還可能造成全身性損害以及結核病的潛在感染。
肺結核患者在經過積極治療之後出現身體乏力的症狀,可能是由於疾病本身導致的,也有可能是藥物副作用、營養不良、貧血等其他原因引起的。建議及時就診檢查,明確病因,在醫生指導下進行處理。
肺結核患者在治療期間一般不建議飲用綠茶、花果茶等。如果出現不適症狀時也不建議喝茶。
肺結核治好後得甲亢的說法不正確。甲亢是指甲狀腺功能亢進症,是由於體內合成過多的甲狀腺素而引起身體代謝亢進的內分泌疾病。肺結核與甲亢屬於兩種不同的疾病,可能同時存在或先後出現。
勞累一般不會引起肺結核。勞累時可能會導致身體免疫力下降,但通常並不會直接誘發肺結核。
如果患者感染了肺結核,可能在2-3周的時間就可以被檢查出來。但由於每個患者的病情嚴重程度不同,所以具體時間也會有所差異。
患者在術前一般需要進行一系列的常規檢查,在明確沒有手術禁忌證的情況下才可以進行手術。而術後是否可以檢查肺結核,主要取決於術後患者的臨床表現以及相關輔助檢查結果。如果術後出現咳嗽、咳痰等呼吸道症狀,並且胸部CT提示雙肺紋理增多、模糊不清,則可能懷疑為肺結核。
患者在口服抗結核藥物治療期間,一般建議用藥1-2小時後開始進食。因為此時大部分藥物已經吸收進入血液循環中,在此期間如果出現噁心、嘔吐等症狀,可以適當漱口以減少胃腸道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