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存在肺結核的老年人,在飲食上並沒有特殊的要求。但可以適當吃高蛋白、低脂肪的食物,如雞蛋、牛奶等,也可以適當食用富含維他命C的水果和蔬菜,比如奇異果、柳丁、胡蘿蔔等,這些食物對身體有一定的好處。此外,還可以在醫生指導下服用抗結核藥物進行治療。
肺結核是由於結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一種慢性呼吸系統傳染病,具有一定的傳染性。其主要的傳播途徑為呼吸道飛沫傳播和消化道傳播,可以透過咳嗽、打噴嚏等方式將含有結核分枝杆菌的微滴播散到空氣中而進行傳播。
有肺結核的患者一般是可以適量飲用一些牛奶、蜂蜜水等飲品的。但不建議喝咖啡、酒等刺激性飲品。
臨床上常用PPD試驗、X光檢查、血常規等對疑似或確診肺結核患者進行輔助診斷。此外,痰培養、纖維支氣管鏡、病理學檢查也可用於肺結核的確診。
臨床上並沒有肺結核檢測在哪做的說法。如果懷疑自己有肺結核的情況,可以到當地醫院的感染科就診,透過PPD試驗、血常規檢查、影像學檢查等進行綜合判斷是否患有肺結核。
如果懷疑自身患有肺結核,則需要及時到醫院進行就診,並遵醫囑定期複查。若出現檢查肺結核不好轉的情況時,可能是未按照醫生指導堅持用藥、病情加重或治療不徹底等情況導致。
患者確診為肺結核後通常需要服用抗結核藥物1-2個月進行複查。如果病情已經得到控制,則可以遵醫囑適當延長複查時間。
嚴重感染造成的肺結核,通常是指由各種嚴重的細菌、病毒等病原體引起的肺部感染性疾病。此時患者可出現咳血、咳大量膿痰等症狀,並伴有高燒、盜汗、乏力、消瘦等表現。需要根據不同的致病菌進行針對性治療。
患者在服用抗結核藥物後出現不良反應的原因包括藥物因素和個體因素。抗結核藥物主要包括異煙肼(Isoniazid)、利福平(Rifampin)、吡嗪醯胺、鏈黴素(Streptomycin)等。
肺結核患者在遵醫囑服用抗結核藥物治療之後出現排痰症狀,可能是由於疾病本身導致的正常現象,也有可能是用藥不當引起的副作用。建議及時就診於呼吸內科明確診斷,並進行相應的處理。
肺結核可導致肺部組織受到嚴重傷害,但通常不會出現肺部明顯縮小的情況。如果患者存在長期低燒、咳嗽等疑似肺結核的症狀,建議及時前往醫院呼吸內科就診。
胸透一般指胸部透視。肺部CT可以檢查出很多種疾病,而胸部透視主要是用來輔助診斷氣胸、胸膜滲出液等疾病。如果患者出現其他不適症狀,則需要及時就醫進行治療。
臨床診斷肺結核胸膜滲出液通常提示患者存在滲出性肋膜炎。該疾病是由於細菌、病毒等病原體侵犯到患者的胸膜而引發的炎症性疾病,常會引起胸痛、咳嗽等症狀。如果出現此類情況,建議及時透過相關檢查明確診斷,並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進行針對性治療。
肺結核患者出現背部疼痛的情況比較常見,主要是由於肺部病變累及胸膜或脊柱引起。根據疾病嚴重程度不同,症狀也有所不同,多數情況下為輕度鈍痛、銳痛等不適感,部分患者可能伴有其他伴隨症狀。
肺結核患者出現全身發癢的情況時,可能是由於飲食不當、藥物副作用等原因導致。建議及時到醫院就診,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針對性治療。
肺結核治好後在影像學檢查時可發現區域性存在高密度影,即所謂的肺部陰影。若患者既往患有肺結核並經過積極治療治癒,則複查胸部X光或CT提示無明顯異常,僅在胸片上有少許鈣化灶或陳舊性病灶,通常無需特殊處理。
臨床上沒有明確表明哪種食物會導致肺結核復發,但通常不建議肺結核患者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油膩食物等。此外,也不可聽信謠言,認為肺結核是由進食發黴食物引起,這些說法並沒有科學依據。
肺結核可能在數月、1-2年會發展到晚期,具體時間因人而異。如果患者積極治療且病情較輕,則可能需要數月就會好轉,甚至治癒;但如果患者的病情嚴重或不配合醫生進行治療,則可能會進展為晚期。
肺結核患者在經過積極治療之後身體免疫力會逐漸的提高,但是部分患者會出現容易出汗的情況。可能是由於天氣炎熱、劇烈運動等生理性因素導致,也有可能是陰虛火旺、氣不固衛等原因引起。
肺結核患者早期可無明顯症狀,隨著病情進展,可能出現咳嗽、咳痰等呼吸道感染症狀。若出現持續低燒、夜間出汗、體重減輕等症狀時,則提示可能患有肺結核。但部分肺結核患者的臨床表現並不具有特異性,因此不能僅憑是否消瘦來判斷是否存在肺結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