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數情況下,早產兒的黃疸會在出生後2周左右消退。但如果早產兒出現高危因素,則可能會導致黃疸持續時間延長,如母嬰血型不合、感染以及母乳性黃疸等。
如果早產兒出現單純的生理性黃疸,並不十分危險。但如果存在嚴重的溶血性黃疸、敗血症、膽紅素腦病等情況,則比較危險。
如果早產兒出現黃疸的情況,需要根據膽紅素水平的高低決定處理方法。臨床上對於早產兒黃疸的治療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是藍光照射退黃疸,另一種是藥物進行退黃疸。
早產兒黃疸是指早產兒出現的黃疸現象,由於早產兒肝臟處理膽紅素的能力較足月兒差,且其血腦屏障發育不完善,因此容易發生高膽血症。引起早產兒黃疸的原因較多,包括生理性黃疸和病理性黃疸。
早產兒出現黃疸的時間可能在出生後1-3天,也可能在出生後7-10天。由於每個早產兒的體質不同,所以具體時間也會有所不同。
早產兒黃疸高是臨床上比較常見的一種情況,如果早產兒的胎齡在37周以內,並且出生後48小時之內出現皮膚發黃的症狀,則可以診斷為生理性黃疸。若早產兒的胎齡超過37周,在出生之後2-3天就會發現有明顯的黃疸升高現象,此時則屬於病理性黃疸。
如果早產兒出現黃疸的情況,可以進行一般治療、藥物治療以及藍光照射等。由於早產兒的肝臟功能發育不完善,在攝入母乳後可能會導致膽紅素代謝異常而引起黃疸。
早產兒黃疸一般在出生後2-3天出現,5-7天消退,最長可延遲到生後四周。如果早產兒的血清膽紅素值超過相應日齡的標準,則稱為病理性黃疸。
早產兒出現黃疸的情況較足月新生兒更為常見,大部分早產兒的黃疸在出生後2周內消退。部分早產兒可能需要4-12周的時間才能將體內的膽紅素代謝掉。如果發現早產兒有明顯的黃疸症狀,則需及時就醫進行治療。
如果新生兒的胎齡小於37周,並且出生後2-3天出現皮膚、鞏膜發黃的現象,則可能為生理性黃疸。但如果新生兒不僅有上述表現,還伴有精神萎靡等不適症狀時,則可能是病理性黃疸所致,此時需要進行血清膽紅素測定、間接膽紅素與直接膽紅素比值測定、肝功能檢查以及影像學檢查明確診斷。
導致早產兒出現黃疸的原因較多,可分為生理性原因和病理性原因。如果膽紅素水平過高,需要及時就醫進行治療,避免對神經系統造成傷害。
對於早產兒而言,在宮內發生黃疸的機率較低。如果已經出現早產兒的出生黃疸,則可能是由於母乳性黃疸、生理性黃疸或病理性黃疸導致,需要根據不同的原因進行處理。
早產兒出現黃疸的情況時,可以多吃一些富含維他命C的食物、易消化吸收且營養豐富的食物。另外如果黃疸比較嚴重的情況下,則需要進行藥物治療或者照藍光等處理。
早產兒預防黃疸的方法包括一般治療、藥物治療等。如果發現早產兒出現黃疸的情況,建議家長及時帶其到醫院就診,並進行對症處理。
如果早產兒出現黃疸的情況,是否需要使用藥物進行治療,主要取決於膽紅素的水平。正常足月新生兒在生後2-3天會出現生理性黃疸,在4-6天達到高峰,7-10天消退,最遲不超過四周。如果是早產兒,則時間會有所延長。
早產兒黃疸的消退時間與胎齡、是否足量餵養以及肝功能情況有關。大部分早產兒在出生後2-3天出現生理性黃疸,在1周可完全消退;部分早產兒可能持續較長時間不消退或再次出現黃疸的情況,則屬於病理性黃疸。
早產兒黃疸高的原因較多,可分為生理性因素和病理性因素。如果為生理性因素導致的早產兒黃疸高,則一般不需特殊處理,而如果是病理性因素導致的早產兒黃疸高則需要積極治療。
如何才能預防早產兒出現黃疸,需要從導致早產兒發生黃疸的病因入手。通常情況下,母乳性黃疸、高間接膽紅素血症、新生兒溶血病、肝炎病毒感染等均可能會引起早產兒黃疸的發生,針對不同的原因,相應的預防方法也不同。
早產兒的黃疸消退時間與日齡、胎齡有關。足月兒一般生後2-3天出現黃疸,5-7天達高峰,持續約2周;早產兒黃疸消退時間較晚,多數在出生後第3-4天出現,第5-6天達到高峰,而足月兒通常是在1個星期內就會消失不見。
並不是所有早產兒都會出現黃疸。正常足月新生兒在出生後2-3天出現皮膚、黏膜的黃染,5-7天達高峰,生後第2周開始消退,最遲不超過4周。若早產兒出生時胎齡小於37周,則屬於早產兒,而早產兒是否會出現黃疸與胎齡大小有關。